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日本借华尔街动荡杀回美国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9月24日 10:11  南方日报

  19年前(1989年),当日本三菱公司以13.7亿美元高价收购洛克菲勒中心之时,美国人高声抗议:日本要买下美国了!

  19年后,日本再次出手。不过,这一次日本瞄准的却是处于风雨飘摇之中的美国投资银行——摩根士丹利、雷曼的资产。上一次大规模收购让美国人群情激愤,这一次收购可能会让美国人感恩涕零:欧洲也在经历严重的金融危机,能够接盘的似乎只有还没有受到金融危机冲击的日本和中国金融机构。相比较而言,美国人更乐意让意识形态更为接近的日本来接盘。

  三菱、野村收购美金融资产

  日本三菱UFJ金融集团(MUFG)本周一表示,将收购摩根士丹利20%的股份。MUFG是日本市值最大的银行集团。据知情人士透露,MUFG集团有意支付80亿~90亿美元。收购价较摩根士丹利上周五收盘价溢价大约三分之一。

  就在同一天,日本市值最大的证券经纪公司野村控股以2.25亿美元成功拍得雷曼兄弟控股公司旗下亚洲(包括日本和澳大利亚)股票、固定收益和投资银行业务,其中还包括5000万美元的商誉。

  上世纪80年代末,日本企业借助股市和楼市泡沫曾大肆买入美国房地产。然而,随着日本房地产泡沫的破灭,日本在美国的不动产投资亏损严重,据专业人士的估计,那几年日本向美国不动产投资的损失率在50%以上。仅三菱收购洛克菲勒中心就亏损了800亿日元。后来美国人趁日本泡沫经济破裂,又把洛克菲勒中心买了回去,一雪前耻。

  显然,三菱收购摩根士丹利20%股份,野村控股购买雷曼兄弟旗下亚洲业务,表明20年后日本正在借华尔街金融动荡之机杀回美国。

  今年以来,日本金融机构杀回美国的步伐明显加快。今年1月份,瑞穗金融集团通过收购优先股方式向美林公司投资12亿美元,这是日本商业银行自上世纪90年代泡沫经济崩溃以来,第一次向欧美金融机构注资。

  8月份,MUFG宣布同意支付略高于100亿美元的价格,收购其尚未持有的UnionBanCal Corp. 35%的股份,从而使这家旧金山银行控股公司成为MUFG的全资子公司。

  10年前,日本银行受自身不良贷款问题的沉重打击,不得不请求日本政府投入将近4400亿美元予以支持。经过10年的整顿,日本金融系统开始重新焕发活力。此次借助华尔街金融动荡之际,抄底国美金融资产,给了日本金融巨头全球扩张的机会。

  中资公司按兵不动

  在日本金融机构大肆买入美国金融资产的同时,此前被看好的中资机构,却一直没有实质性举措出台。

  9月17日,摩根士丹利的股价下跌了24.2%,创下了它历史上的最大单日跌幅。当时就传出消息,称摩根士丹利正在举行相关谈判,中国主权财富基金中投公司和中信集团可能成为摩根士丹利的买家,增持后者的股份最高至49%(此前中投公司已收购摩根士丹利9.9%股权)。此外,市场还传出消息,称美联储开始积极鼓励中国投资者到美国金融机构进行投资,并且表示欢迎并支持中国收购美国金融机构。 

  中投公司高层19日回应收购摩根士丹利股份的消息时称,目前关于中投收购美国金融机构的市场传闻很多,中投对于海外投资始终持审慎的态度,当前美国金融市场出现系统性风险,恐慌心理蔓延,除非美国政府出手,仅靠一家海外金融机构注资无法解决美国金融市场面临的流动性短缺问题。该人士还强调,美国政府对于外国投资者进入审查严格,门槛很高,对金融股权的控制和保护尤其严格,如果外资进行金融机构股权收购,面临的障碍将很大。

  中信集团相关负责人此前也表示,未获得中信谈判收购摩根士丹利股份的有关消息。

  随着三菱、野村控股收购动作的出台,中资公司在这场收购大战中暂时无所作为。今后一段时间,随着事态的发展,中资公司会不会选择果断出手?

  田志明

  ●国内反馈

  专家反思中国金融市场监管模式

  华尔街“金融海啸”引出对金融市场监管模式的关注,昨日,多位金融业界人士在新浪金麒麟论坛上强调,中国金融界要吸取华尔街金融风暴的教训,积极发展和完善金融监管体系、防范系统性风险。

  “大力推动金融监管系统化。”

  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副委员长成思危:由于美国华尔街的金融风暴,最近出现了各种各样的舆论,有一些舆论实际上是在质疑我国金融改革的方向和步伐。我们不能停滞和倒退,要在保持经济和金融稳定的前提下不断地推进。从长远来看仍要稳步推进金融混业经营和监管,才能够综合防范风险。

  在金融行业系统化发展的过程中要继续建立多层次金融市场,进一步发展债券市场、外汇市场、期货市场等,其中包括以股指期货为起点的金融期货;同时要大力推进金融监管的系统化,着力维护最广大投资者的利益而非机构利益,做好信息披露等。

  “金融行业要建立统一的国际监管框架。”

  银监会研究局副局长龚明华:

  一方面,美国次贷危机不断蔓延,金融风险在不同的金融机构之间传导,影响已从虚拟经济“传染”到实体经济;另一方面,金融发展的全球化,金融机构业务也跨越了不同的国度;但现实的无奈在于——各国监管当局是区域化的,即只能在一个区域里行使监管职能。在次贷危机发生以后,很多国际金融组织都开始总结危机发生的原因和危机的教训,表示要致力于推动全球银行、证券、保险等不同金融领域的统一监管框架的构建和国际危机救助机制的建立。

  为维护全球金融稳定和防范系统性风险的产生和蔓延,截至2008年5月5日,银监会已经与36个国家和地区的监管当局签署了双边监管合作备忘录;而在我国目前按机构专业化监管金融行业的模式下,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也共同签署了金融监管合作分工备忘录,进一步明确职责分工和沟通协作机制,以推进跨行业监管协调。

  “金融商业模式的趋势是分久必合。”

  纽约交易所北京代表处代表赵一力:现在业界都在揣测未来金融的商业模式,但在纽交所看来,整体的趋势是分久必合的局势,即投行跟商业银行相结合的模式。在这种模式下,全球资本市场趋向于大融合下的分层。

  所谓资本市场大融合,体现为全球资本市场的血脉相连,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其次是市场分层。实际上全球范围内多层次的市场格局即将到来,很可能在未来出现一个全球性的、跨越了世界货币、世界各主要地区、还跨越了所有主要金融类产品的超级金融大市场。

  此外,全球资本市场的变化也是发行人全球化和投资人全球化的过程,简单而言,是投资者走到哪里,投资便跟到哪里。

  本报驻京记者 杨小亮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新浪声明: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新浪财经吧 】

我要评论

Powered By Google ‘我的2008’,中国有我一份力!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