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监管缺位 美林再爆交易员丑闻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5月27日 04:18 每日经济新闻

  每经记者 陈珂 发自上海

  23日,一份关于法国兴业银行“巨额欺诈案”内部调查报告出炉,“监管失误”被认为是欺诈形成的重要原因。昨日,市场又爆出美林一交易员虚报股票衍生性金融商品价值事件。

  “目前根本就没有有效的衍生品交易监管体系”,中央民族大学张宏良教授在接受 《每日经济新闻》采访时表示,这一系列事件给急于金融创新的中国金融机构敲响警钟。

  交易员行为出轨惹祸

  法兴银行今年1月宣布,该银行期货交易员凯维埃尔未经授权,违规买入大量欧洲股指期货,最终给法兴银行造成49亿欧元的巨额损失。

  据上述内部调查报告称,法兴银行交易员工作的部门业绩增长很快,但伴随着大量越权行为。交易员经常未经授权就动用超过风险控制的规定限额,并不时“互相帮忙”,分担业绩或对业绩作假。这种 “大环境”阻碍了一些职能的实施,为巨额欺诈案埋下祸根。

  昨日,美林一交易员又出现了同样问题。在美林发表的声明中称,“公司定期检查交易员的每日结算价,初步发现有一名交易员的部位超出我们可接受的范围。”据美林透露,该交易员负责个股衍生性金融商品交易,公司发现他4月可能浮报有些部位不到1000万英镑 (1980万美元)的价值。

  金融衍生品业务难监管

  有市场人士分析认为,交易员私建头寸的行为在西方银行内并不罕见,去年受到美国次级贷的波及,欧美股市下跌,导致这些行为浮出水面。

  在张宏良看来,由于金融衍生品买卖形成的资产流进流出不在资产负债表上反映,此类业务发生只有交易者本人知道,在资产没有损失掉以前,任何人都不可能知道交易的存在,也根本谈不上监管。

  张宏良表示,今年以来,货币互换等衍生业务,已成为西方要求中国金融开放的新重点。在监管缺乏的时期,盲目引入此类业务有较大风险。他举例称,一家在华法人银行,通过在华吸收的存款与其境外法人机构做一笔人民币、美元互换业务,某天在华机构突然宣布由于互换交易损失而破产,由于两家机构都是独立法人,国内监管机构连想追回损失都找不到对象。

    新浪声明: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新浪财经吧 】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