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美股 > 正文
 

天威英利上市提速 承销商锁定德银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4月03日 15:41 和讯网-证券市场周刊

天威英利上市提速承销商锁定德银

  德意志银行在竞争中以价格取胜,先注资后承销,欲重演太阳能资本神话

  在与高盛、美林、华平等高手过招之后,G天威(资讯 行情 论坛)(600550)子公司天威英利分拆到纽交所上市的主承销商已经确定。

  权威人士告诉《证券市场周刊》,德意志银行已经被天威英利选中,成为公司一揽子
发展计划的合作伙伴,先期注入资金投入天威英利三期工程,同时出任天威英利纽交所的主承销商。

  至此,让G天威股东密切关注的天威英利上市事宜有了关键性进展。

  天威英利分拆德银护航

  3月21日,G天威公告称,国家有关部门及纽交所已同意公司分拆子公司天威英利赴纽交所上市的计划,发行新股的比例拟定为20%。

  这一消息刺激G天威股价持续上涨,至3月28日,6个交易日股价上涨23.96%。

  资料显示,2005年天威英利实现主营业务收入5.36亿元,同比上涨325%,实现净利润0.85亿元,其中,硅片毛利率为31.83%,太阳能电池组件毛利率为21.16%。

  2005年,天威英利向G天威贡献的投资收益占其净利润的42.65%。

  天威英利的优异业绩表现以及无锡尚德4个月前在美国上市后上演的太阳能资本神话,让投资基金蜂拥而至。G天威董事长丁强的谈判桌前,都是顶级的投资机构及投资银行家:高盛、美林、华平……

  天威英利在2005年完成了二期工程,目前,已实现100MW太阳能电池从硅片到电池片到电池组件的全配套生产能力。

  天威英利的三期目标是实现300MW的从硅片到电池组件的生产能力,三期工程的投资预计需要1.5亿美元。

  2005年下半年起,围绕天威英利三期工程的资金投入,G天威展开融资活动。期间,曾有过多种设想:发企业债,找开发银行获得低息贷款,不过最终方案还是确定为海外分拆上市。

  据悉,G天威逐级上报分拆上市天威英利上市的意向,通过与保定市、河北省以及中国证监会陈述协商,获得了政府国资主管部门的同意,并最终取得了中国证监会的认可。这一过程中,也实现了天威英利高管层的股权激励。

  天威英利一位高管介绍,天威英利会把一、二期与三期合并在一起上市,其中先利用三期进行一轮私募。目前,最后确定私募额度与价格,以及上市主承销商,还没到公开的时候,但围绕上市事宜,相关的评估机构、审计师已经进场工作。

  权威人士告诉《证券市场周刊》,德意志银行在群雄角逐中以价格胜出,为加强天威英利IPO的承销力度,特地由德国总部派出三人小组,增加工作力度。

  针对天威英利的IPO,联合证券分析师杨军认为,这是短期利好,影响公司价值的关键因素仍是天威英利日后的业务运营。应特别关注G天威投资的新光硅业的生产、引资进展。

  谋与美电力企业合资生产变压器

  G天威的好消息还不止天威英利分拆的顺利进展。权威人士透露说,美国一家实力电力公司欲与G天威合资生产变压器的意向,正与董事长丁强洽谈中。眼下,美国将进行大规模的电网建设,因此合作源于美方有市场,中方有制造技术与能力。

  但是,消息人士没能具体披露合作方的名字,合资工厂双方投资规模,以及到底设立在何地。

  变压器业务是G天威原来的主业。在新能源领域高歌猛进的同时,如何持续发展原有主业,仍是公司管理层的重要任务。尽管G天威的变压器业务盈利能力有下降的趋势,但技术能力已经完善。

  据变压器专业人士介绍,美国本土没有大型变压器生产工厂,所需产品从欧洲、中国进口,欧洲厂商主要是ABB和西门子。中国已经是低压变压器的第一大生产国。不过,自1990年到现在,中国对美出口变压器不过一百二三十台。目前,对美出口的台数尽管不多,但每个合同金额都比较大,一个合同大约十几二十台变压器。而2005年,G天威生产了230台变压器,在国内市场继续增长的同时,开辟国际市场无疑将对公司的业务产生重大的提升。

  2004年,G天威曾向美国太平洋公司出口过变压器。

  太平洋公司在美国俄罗岗州、华盛顿、怀俄明、加利福尼亚、犹他州合计拥有160万个电力用户,公司能提供8400兆瓦的发电能力,电力类型包括煤电、水电、风电、太阳能发电、地热发电。2006年,这家公司已经被中美能源股份公司(MidAmerican Energy Holdings Company)收购。

  不过,《证券市场周刊》未能证实此次美方合作伙伴就是这家电力公司。

  那么,如果洽谈成功,G天威与美方成立合资公司,将会对G天威产生什么影响呢?

  国泰君安电力设备分析师彭继忠认为,短期内影响不大,即便有影响,应在两年后才产生。

  彭继忠说,就变压器国内市场需求看,各个变压器厂的订单饱满,生产能力都嫌不足。假设与美合资,新建工厂,那么建设期至少1年,此后,产品进入美国市场,也需要1年的时间拿到各种市场准入资格。

  彭继忠推测说,合资公司不可能生产特高压变压器,其主要原因是中国企业尚未能全面掌握这项技术,以及美国市场并不主流推行特高压输电。


    新浪声明: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