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股市裸卖空风波不断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3月13日 16:33 和讯网-证券市场周刊 | |||||||||
作者:林建/文 时下,美国证券市场正在为融券业务流程中出现的一大漏洞所困扰。过去两年中,“Naked Short Selling”(中文可译为“裸卖空”)问题始终未能得到彻底解决。不但相关上市公司信誉受损,股票价格异常波动,股东权益受到威胁。进而严重挑战美国证监会和市场清算业务中心DTCC公司(Depository Trust & Clearing Corporation)的信誉。
裸卖空违规事件涉及面之广、范围之大,很有可能成为美国证券市场有始以来最大的操纵丑闻,其总金额远超过安然和世通案件。其中所牵涉到的问题与股票卖空机制和股票交割业务相关,而美国证券市场监管当局竟然束手无策,迄今为止拿不出一个完整的解决方案。 股票卖空(shorting)在成熟资本市场早已成为合法业务。美国证监会定义的合法卖空是指:交易者不需要实际拥有股票,而是从他处借入股票后卖出,或是在规定的T+3结算日交割股票。借出股票一方暂时不能卖这些股票,所以,上市公司的可交易股票数并不因卖空行为的存在而增加。但裸卖空交易者并不借入股票,也不打算在T+3日交割股票,简单说来,他们卖出的股票事实上并不存在,市场上因此多了些“虚拟”的股票。 例如,美国Whistler投资公司(WHIS)透露,该公司托管在DTCC的股票数量为5504680股。通过对经销商和代理商的调查之后,市场记录竟然显示有6217458股在交易,与实际托管股票的差额达70万股之多。而此类现象并非个案。 自2004年初丑闻爆出以来,裸卖空问题已经牵涉到了方方面面。从法律法规到监管当局,从证券公司到客户,从卖空交易到清算交割,从上市公司股价稳定性到股东利益,从美国国内到国际证券市场,几乎无所不及。 美国证券市场的股票登记、清算、交割和付款机制是中央集中制,DTCC是承担清算和交割的信用主体,因此,DTCC是所有股票交易和交割的最终信用方。如果有人蓄意延迟归还股票,DTCC将承担相应的市场信用风险。 如果是一个合法的卖空交易,T+3结算机制要求交易者在卖空交易后的第3天交割股票。如果出现拖欠股票交割,则称之为“交割失败”,也是“结算失败”(Fail to Deliver)。 市场批评者指责DTCC的系统存在缺陷,对清算会员的抵押、信用评估和监控系统无法反映出卖空股票的真实状况。 裸卖空的出现与美国证券市场卖空机制中存在的漏洞紧密相关,换言之,股票卖空机制本身就允许裸卖空这一违规行为出现。原因很简单,即股票市场的卖空规则允许先卖别人的股票并由清算公司付款,之后再交割股票。 DTCC的统计数据显示,每天市场上出现的交割失败金额高达60亿美元。出现个别交割失败也许可以用官僚作风和管理失察来做托词,但经常性、大量的交割失败则意味着蓄意行为。一些做市商、经销商、对冲基金等金融机构经常性和大量的股票交割失败行为已经无法用无心失误来解释。进一步也表明了某些机制或法律法规需要重新审视及修补。 2005年1月3日,美国证监会针对裸卖空行为起草的SHO(Regulation SHO)正式启用,其目的是发现和防范交易者卖空那些虚构、不存在的股票。然而,市场批评的声浪并未减弱,事情甚至发展到美国国会不得不举行专项听证会的程度。 2005年3月初,居住在密西根州的一位美国公民Simpson向国会报告了一起裸卖空案件。Simpson在OTC的公告板市场(OTCBB)上收购了一家叫做Global Links 公司(股票代码:GLKCE)100%的股票,向美国证监会报告了收购程序,并且拿到了所有实物股票。然而,在此后两天里,他看到OTC市场上竟然出现了5000万股GLKCE股票在交易,甚至于在3月9日举行国会听证会的前一天,该股票还成交了447000股。为什么经销商能够买卖如此大量根本就没有登记的股票?为什么DTCC能够为这些股票做清算?为什么美国证监会经过这么长时间还不能杜绝裸卖空现象?这一系列问题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 在听证会上,参议员Bob.Bennett与时任美国证监会主席William.Donaldson展开了激烈的争辩,参议员对证监会主席说:“Regulation SHO不起作用。” 不过,DTCC网站2006年1月24日发布的一份报告称:纽约证券交易所(NYSE)注意到,自规则SHO实行以来,交割失败的现象下降了47%。DTCC表示,85%的交割失败情况会在10个工作日内解决,90%能在20个工作日内解决。 由此事联想到即将开放融资融券业务的中国股市,融券对于中国股市,究竟是金融创新的天使,还是引发信用风险的魔鬼,目前不得而知。但可以肯定,任何一项创新的引入、应用和发展,都将考验中国证券从业者的能力和智慧。 新浪声明: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