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1月02日04:39 国际金融报

  柏可林 摄

  “新三板内部已具备分层条件,今年年内一定推出,同时,在分层机制出台的同时,新三板将推出和完善市场的摘牌制度。”全国股转公司副总经理隋强在参加10月28日召开的“金融街论坛”时表示。

  10月29日一大早,圆融科技董事长梁旭东在微信上转发了这条新闻,并感慨地表示“三板的价值是多元、客观的;利好会不断推出。”作为新三板挂牌企业的带头人,梁旭东的言论一定程度上代表了新三板挂牌企业的心声。

  事实上,从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成立以来,一系列的改变让中国资本市场的参与者、实业家和创业者看到了不一样的“风景”。

  “市场化的机制,让我们非常看好新三板市场。新三板将成为中国经济转型板。”国内一家创投公司合伙人蒋伟(化名)对《国际金融报》记者表示,从大型集团投资部出来创业的蒋伟非常低调,鲜少出现在媒体面前,但其投资风格则完全不同,新三板有不少企业股东名单中,都有其公司的身影。

  吸引“IPO量级”公司

  新三板市场的成长是显而易见的。2013年12月31日起,新三板开始面向全国受理企业挂牌申请。在此之前,新三板还只能接受几个国家高新技术园区内企业的挂牌申请。由此,新三板的各项数据开始出现快速增加。

  2014年4月中旬,新三板挂牌公司总量达686家,挂牌公司完成37次定向发行,融资金额为6.10亿元(其中挂牌同时发行16次,融资金额为0.76亿元),平均每次融资1647.69万元。

  同样是过去了一年半时间,增速是令人意想不到的。统计显示,截至10月27日,新三板挂牌公司总数达到3837家,共有1446家公司完成了近2000次的股票发行,融资总额达到813亿元,较2014年全年增长525%。

  隋强表示,据不完全统计,尚有近1000亿元的融资计划还在走程序,因此2015年全年突破1000亿的发行融资没有悬念。

  或许正是这样的“速度”才吸引了原本准备登陆主板市场的企业。

  “我们IPO材料都已经准备好了,却在那个阶段面临一项并购。如果进入IPO排队队伍就无法进行并购,但如果不并购,将拖累企业的发展脚步,最后决定放弃IPO。”梁旭东对《国际金融报》记者表示,“不过,公司没有放弃资本市场,最终选择了新三板。”

  根据圆融科技公开的财务报表及审计报告,2012年营收6686.63万元,净利润149.76万元;2013年营收2.32亿元,净利润1081.20万元;2014年1月至11月的营收为3.50亿元,净利润6068.18万元。

  对于圆融科技这样一家准IPO企业,新三板“笼络”的速度非常快,从提交材料到获批挂牌只用了一个多月的时间。7月17日,公司正式在敲响了新三板的挂牌钟。3个月后,圆融科技也发布了并购计划,拟以1.09亿元收购青岛杰生电气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青岛杰生”)85.61%的股权。这则公告也以为着公司开始华丽转身,进军医疗健康产业。

  助推经济转型

  “新三板的市场化机制给予企业并购更多的拓展空间,在中国经济‘调结构、促转型’的格局之下,企业利用并购进行转型无疑是最具性价比的方式。”蒋伟说,“目前,主流的形式是大型集团和上市公司到新三板这个’并购池’中寻找标的;但对于一些本身资质非常好的企业来说,通过新三板融资之后,向外并购也是一种选择。”

  圆融科技并购青岛杰生成为一个具有代表性的案例。

  圆融科技自设立以来一直从事LED外延片与芯片的研发、生产和销售业务。公司盈利主要来自于LED外延片与芯片的销售利润。

  青岛杰生则是国内惟一一家生产深紫外LED的公司,公司涉足研究深紫外LED领域已达十几年之久,其产品的各项技术指标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深紫外是一个让普罗大众颇为陌生的概念。”青岛杰生董事长兼总经理张国华的介绍,深紫外光是指波长100纳米到280纳米之间的光波,具有卓越的杀菌功能,同时在照明、医疗、高密度信息储存和保密通讯等领域具有重大应用价值。深紫外LED的应用范围非常广泛,包括饮用水、空气、饮料、药品包装、家用冰箱等的消毒,还能进行手术器械消毒、光化学催化、油墨固化等。

  青岛杰生并非等闲之辈,在圆融科技完成控股之前,世界银行集团成员IFC(国际金融公司)是杰生电气的最大股东。

  青岛杰生对国内深紫外LED几近100%的垄断,意味着通过此次并购,圆融科技将成为资本市场深紫外健康芯片领域第一股。

  “公司拟在深圳设立‘圆融健康’大平台,深耕深紫外LED市场。”梁旭东说,“面对深紫外无限宽广且相对空白的大健康市场,圆融科技准备助其完成市场化的变革与跨越,打造世界级的深紫外芯片生产基地,实现中国创造。”

  《中国制造2025》规划的车轮已经转动起来。

  作为落实《中国制造2025》规划的第一个五年,制造业的转型升级被看作是“十三五”期间的重点内容。LED照明产业从“蓝海”变“红海”,企业生存状况堪忧,这样的情况可以看做中国制造业的缩影。产业转型升级势在必行,而这一路上离不开资本市场的助力。

  国家半导体照明工程研发及产业联盟副秘书长耿博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2013年,全球紫外芯片的市场规模在8亿美元左右,如按产业链的放大效应来测算,市场规模要扩大十倍,紫外芯片的应用市场规模大概在80亿美元以上。过去几年,行业正在加速资本的整合和并购,说明行业正在加速融合,未来可能不止是拼品牌、拼技术和拼渠道,更要拼资本实力,这也是行业竞争的资源。

  一步步突破瓶颈

  通过挂牌新三板实现企业转型的案例还有不少。房地产产业链的公司也争相挂牌新三板,以期在产业低迷周期中实现突围,比如近期各大类物业公司就纷纷赴新三板挂牌。业内人士认为,物业管理服务将成为存量房领域重点布局的市场,也是品牌房企构建大平台不可或缺的重要砝码。

  家居连锁品牌皇家壹号也于近期挂牌,公司打出的转型旗号是家居产业平台商。

  新三板在企业转型中能够提供的最大作用就是融资服务,但从时间经验来看,新三板还有很多“内功”要练。

  流动性、溢价率较低是外界最关注的问题。

  数据显示,目前新三板挂牌数量是上交所的3倍多,深交所的2倍,比美国纳斯达克数量亦多出30%以上。

  “量虽然上来了,但也害怕’金子’被泥沙掩埋的情况。”蒋伟说,“另外最为担心的就是流动性的问题”。

  数据显示,7月下旬以后,新三板的做市成交便出现大幅缩水,10月27日当天,新三板整个板块的总交易金额不足2亿元,这一数据尚不足主板市场一只股票一天的交易量,这与天量的新三板挂牌公司数目形成了巨大的反差。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有业内人士认为,部分新三板公司估值已经偏高,而研究人士却认为,整体来看,新三板的估值还是偏低。

  民生证券研究报告支持,新三板2015年半年报远远好于创业板。但 新三板估值目前不到30倍,而创业板仍在70倍以上。

  “从趋势来看,未来还会有更多地政策红利。”作为一位投资人,蒋伟看到了新的变化。作为企业经营者的梁旭东也这么认为。

  隋强在10月28日的讲话中还表示,下一步,新三板将进一步强化市场融资功能,在优化挂牌审查、股票发行和并购审查工作机制的前提下,完善股票发行制度,鼓励挂牌同时发行,发展适合中小微企业的债券品种,推出资产支持证券,开展挂牌式回购业务试点。

  “同时,完善市场体系。”隋强表示,目前新三板海量市场规模已经形成,内部的结构性分化也开始产生,因此新三板内部已具备分层的条件。

  申万宏源证券首席分析师桂浩明表示,所谓的分层,就是按一定的标准将挂牌公司分为几个类型或板块,这样投资者可以根据自己的投资偏好和风险承受能力,以及资金规模的大小等来作出选择。从海外的场外市场实践来看,不少都是进行分层,而其初衷就是为了给投资者提供投资上的便利,以促进市场的发展。

  究竟如何分层外界众说纷纭。其中,一种说法是,将分为三层:创新层、培育层、基础层,每一层设定不同的准入标准。最主要的是,分层管理将对挂牌企业形成市场差异化影响,比如多元化的融资选择、市场流动性等。

相关阅读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