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08月03日 10:11 中国金融杂志 

  本刊记者 张艳花

  主持人的话:2013年底全国扩容后,新三板的发展令人瞩目:其挂牌企业数从2013年底的355家,发展到2014年底的1572家,截至今年7月23日,已经扩大到2876家,超过沪深A股上市公司数量之和,我国多层次资本市场的“倒金字塔”结构正在发生倒转。在一年半的时间里,在高歌猛进的新三板,另外一个现象同样引人关注:琼中农信、齐鲁银行和鑫庄农贷分别作为第一家农信社、城商行和小贷公司先后登陆新三板,统一归于“货币金融类”,而昆山鹿城村镇银行的挂牌申请也已获批。至此,除农商行外,服务于小微客户的各类小微金融机构以及小贷公司均已对接新三板,这对于连接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共同服务于小微客户,无疑具有重要的意义。

  中小银行和小贷公司为何急于登陆新三板,新三板又将为它们带来什么?本期一线话题邀请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银行研究室主任曾刚、晋城银行副董事长谢振山和申万证券研究所资深高级分析师李筱璇对这些问题展开一一解析。

  记者:我国中小银行机构似乎一直“很差钱”,作为非金融机构但从事资金借贷业务的小贷公司更是一直面临资金来源渠道的制约。从前几年的内部增资扩股,到从外部寻求各种战略投资者,直到近一两年来,很多中小银行和小贷公司开始寄望于新三板。您怎么看中小银行机构的“资金饥渴”和资本补充渠道的变迁?

  曾刚:在过去十年中,按照国际通行的监管规则,我国逐步建立起了以资本充足率为核心的银行监管体系。2010年后,根据国际监管规则的调整,中国银监会开始落实新巴塞尔协议在中国的实施,这意味着资本监管标准进一步提高。对快速发展中的中国银行业来说,资本监管不断强化,必然意味着资本补充压力日益严峻。特别是那些规模扩张较快、同时又没有获得公开上市机会的中小银行,资本约束更加明显。

  一般说来,资本补充有几种主要渠道:一是利润留存,二是现有股东增资,三是引入新的投资者,如战略投资者,四是在资本市场挂牌融资。几种资本渠道各有优劣。长远来看,利润留存是银行资本补充最主要也是最稳定的来源,但其规模有限,难以支持银行短期内的高速扩张;股东增资或引入新的战略投资者,会给股东带来较大的资金压力和股权稀释问题,在实践中比较难得到股东的支持和响应。而且,这种补充通常是一次性的,难以对银行发展形成长期的推动。相比较而言,在资本市场挂牌融资是比较好的资本补充方式,不仅可以筹集更大数量的资金,也能为银行建立起再融资的渠道,以适应银行长期发展的需要。

  在各种融资方式中,公开上市对银行自身条件要求较高,中小银行往往难以满足,而且,公开上市也还要受制于证券发行方面的政策。在过去几年中,希望公开上市的中小银行很多,但在实践中,由于主板市场几乎不对银行业开放,一些机构不得已作出了次优选择,比如到香港联交所挂牌上市。新三板门槛较低,能满足其条件的机构相对较多,许多中小银行包括小贷公司希望以此作为融资途径也就不难理解了。

  记者:但是总体而言,这些机构在新三板的融资情况似乎并不乐观。比如,第一家登陆新三板的银行业机构——琼中农信,自2014年5月29日挂牌以来,还未获得实质性定向融资。怎么看待这一现象?

  李筱璇:就本身定位而言,新三板主要是为创新型、创业型、成长型中小微企业发展服务,当然新三板包容性很强,没有行业及企业规模限定,只要是依法设立并且存续满两年,业务明确、具有持续经营能力,公司治理机制健全、股权明晰,并且有主办券商推荐并持续督导的企业,就基本具备了在新三板挂牌的条件。不过相对而言,货币金融类企业的融资不是新三板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也不是最受投资者热捧的行业板块。

  尽管如此,我认为中小银行机构和小贷公司挂牌新三板还是有重要意义的,虽然它们相对一般中小微企业来讲是大企业,但在行业内还是中小微企业,的确需要资本市场的支持和帮助;另外,融资可能不是这些机构挂牌新三板的唯一目的,在完善治理结构、增强股份流动性、进行更有效的股权定价、进行资本运作,甚至提升品牌影响力等方面,新三板的资本市场功能都可以得到发挥。

  事实上,除了普通股融资外,次级债、优先股等也是常用的融资方式,特别是优先股,对中小银行机构的吸引力可能更大,这一融资工具可能很快推出。

  谢振山:我觉得融资可能只是一个方面,中小银行更应致力于深耕新三板,营建一个适合自己的草根生态群。证监会[微博]主席肖钢表示,现阶段虽然对中小企业发展和创新创业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但其整体性、系统性还较薄弱,新三板解决的是创新创业“最先一公里”的问题。中小银行应该更加重视这个市场的价值,深耕细作。对城商行而言,其市场定位和目标客户群与新三板高度契合,都是面对草根,从资金提供者到资金需求者,再到资金交易场所,进而再延伸到广泛的上下游及其更深层次,持续拉长、做透,就构成一个生生不息的、巨大的草根生态群落。这个巨大群落,适应了互联网化的趋势,也适应了市场化、资本化的趋势,对物理网点偏少、寻觅客户困难的城商行而言,独具市场价值,不失为一块值得埋头掘金的风水宝地。

  记者:中小银行和小贷公司在新三板的融资能力,哪些是相对重要的影响因素?

  李筱璇:第一是公司质地及未来成长性,尤其是能否具有区别于大银行的特色优势,根本上讲,成长性是新三板投资的最核心标准;第二是流动性因素,新三板流动性较弱,中小银行机构相对其他挂牌公司通常体量较大,其投资的顺利退出对流动性的要求也更高,那么反过来就会影响到投资者对新三板中小银行机构的投资意愿;第三是估值因素,当前A股银行对应15/16年的市净率(PB)为1.28倍和1.15倍,15/16年的市盈率(PE)为8.32倍和8.28倍,明显低于整体市场的估值中枢,基于行业地位和流动性劣势,新三板上的中小银行机构和小贷公司的估值可能受到A股大行的估值压力,再加上对一般资金而言,银行并非热门行业,因此它们在新三板的估值可能会受到一定限制。

  不过,随着未来新三板交易规则和交易制度的不断完善,比如内部分层机制、竞价交易制度的推出,做市商制度的完善等,我相信新三板的估值定价、流动性和融资功能将得以完善,这将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中小银行和小贷公司的融资能力。

  记者:6月29日齐鲁银行挂牌后,似乎更加点燃了城商行登陆新三板的热情。您期待新三板能够为城商行带来哪些改变?

  谢振山:资本市场的一项重要功能就是通过交易发现价值、实现价值,进而引导社会资源的流动和配置。新三板主要服务于创新型、创业型、成长型中小微企业,“小而美”的特征十分明显,新三板其实就是使资本市场支持实体经济从以往的成长后期和成熟期前移到创业前期和成长初期。

  对城商行来说,新三板或许是一架“诺亚方舟”,可用于自救或重获新生。新三板着力建设的是以机构投资者为主体、以融资为主要目的的中小微企业综合金融服务平台,资本市场的第一个重要功能就是融资,对于城商行而言,首要的就是可以减少资本补充的难度。目前,新三板在大力发展多样化的机构投资者,加强了与PE和VC机构的对接,这些机构不仅仅能够提供资金,也能提供优质资源和产业链服务,为城商行业务发展、跨区域经营、公司治理以及战略规划提供服务和帮助。

  当然,新三板也倒逼城商行对自身进行严格的审视与剖析,“打铁还需自身硬”,城商行还需从自身规范经营、强化内控出发,在主办券商的引领下在新三板的舞台上起舞。登陆新三板、适应新三板的过程,很可能就是城商行不断重生的过程。这个过程显然充满了挑战和诱惑力。

  记者:近几年来,随着利率市场化持续推进、存款保险制度实施等,中小商业银行的发展状态和竞争状态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是否也是中小银行急切寻求突围的原因?

  谢振山:从城商行的角度,新的经营环境,我认为可以从三个层次来认识:一是所有行业都面临的变化,如互联网化。这个变化最容易被忽视,但是要求你竞争观发生巨大变化,不仅在行业内竞争,还要时时盯住行业外,盯住各种新的行业颠覆者和替代者,要适应形形色色的“互联网+”。二是金融行业面临的变化,如资本化,在整个金融格局中,直接融资越来越重要,银行业面临巨大转型。三是城商行面临的变化,作为银行业中的一个特殊群体,如何应对快速市场化,是一个重大挑战。

  存款保险制度短期看虽然会提高银行业的经营成本和风险管理成本,但从长期来看,对中小银行和城商行是利好的,对促进城商行差异化特色经营、保护广大草根客户群体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利率市场化会对银行业带来强烈的冲击,放开利率管制,进而金融机构的自主定价权也会放开,银行之间的竞争将日益激烈,再加上我国金融市场加速开放,外资银行、民营银行进入,以及互联网金融迅速崛起,整个银行业的竞争会越来越激烈,城商行的发展状态会在未来几年内加倍艰辛,但是这几年也将是城商行快速转型、一分高下的关键时期,谁抓住了,谁改变了,谁就能搭上银行业转型发展的列车;谁错过了,则不知道还要在站台上等多久。

  应当说,这是一个快速变化、快速分化的时代。城商行被收购,可能会成为一个常态。不恰当的扩张,或者不思进取,都可能成为退出市场的诱因。总体上看,我认为城商行群体是有生命力的,因为它经历过市场的洗礼,有许多是在残酷的市场竞争中拼杀出来的。现在许多城商行有危机感,这是市场意识的体现,恰恰是一件好事。未来城商行的发展状态和竞争状态,归根结底只有两个字:改变。不断去改变自己,才能在瞬息万变的市场中立足。

  记者:登陆新三板,最大的挑战是什么?

  谢振山:对于城商行来讲,最大的挑战是登陆之后。新三板确立了以信息披露为核心的监管制度,要求挂牌公司及其信息披露义务人及时、公平地披露所有对公司股票价值可能产生较大影响的信息,并保证信息披露内容真实、准确、完整,尊重市场选择,最大限度地减少了自由裁量空间。信息披露充分严格,本质上是市场约束刚性化。城商行登陆新三板最大的挑战其实是对自身的严格剖析与纠错,是内功。新三板致力于为企业提供完善的资本市场服务,并推动企业实现自身的“基因改造”,不仅仅规范企业,同时促进城商行适应资本市场,学会在规范的市场环境下持续发展和有效竞争。登陆新三板,对城商行自身而言是一场革命,将促进整个经营管理全方位蜕变。毫无疑问,这是一个巨大的历史性机遇。

  记者:我们看到也有观点反对中小银行不断增资扩股做大规模,他们认为中小银行在战略上应该走差异化道路,注重精耕细作,而不是一味求大。对此,您怎么看?

  谢振山:任何企业都应当走差异化道路,所谓战略就是做什么,不做什么,要始终把这个想明白。但这个战略是市场化的结果,靠行政手段做不到。城商行是在中国特殊历史条件下形成的,是中央金融主管部门整肃城市信用社、化解地方金融风险的产物,在成立之初就打上了“服务地方经济、服务中小企业和服务城市居民”的标记。自1998年第一家城商行在深圳成立开始,10年来,城商行的发展弥补了金融服务体系的缺失,激发了金融创新的活力,在服务社会民生和促进当地实体经济发展中发挥了非常积极的作用。现在我们知道,深商行已并入今天的平安银行(深发展也是),南京银行宁波银行北京银行独立登陆A股,还有一批登陆了H股,比如哈尔滨银行,还有齐鲁银行这样的登陆新三板,都代表了不同的发展道路。这些就是差异化,而真正的差异化,无一例外都是市场化的结果。现在,城商行的发展仍面临着很多制约,我认为这背后的实质仍是不断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的问题。以区域设限、以服务对象设限,显然不可持续。应当充分尊重市场主体内在发展的基本逻辑和规律性。银行是特殊行业,监管部门应更多关注到存款人利益和社会公众利益,在看住底线的基础上,尽可能放开。市场行为应当是自己给自己买单,否则永远长不大。

  记者:由于历史原因,很多城商行、农商行甚至一些小贷公司,在成立之初就由地方政府及其关联企业控股,地方政府在这些机构的经营发展中发挥着主导作用。有观点认为,应启动中小银行机构的混合所有制改革,使政府部门有序退出,其中,混合所有制改革的主要阵地就是资本市场。您是否赞同这一观点?

  曾刚:在我看来,中国银行业的公司治理仍存在许多问题,必须在未来的改革中加以解决。这个问题不仅存在于国有银行,在许多地方中小银行中可能还更加严重。对国有银行而言,国家层面已经在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试点,但在地方中小银行,目前仍没有明确的改革方向,在有些方面甚至还在倒退。

  具体来说,许多地方中小银行在公司治理方面的独立性较差,比较多地受到地方政府的干预和影响。应该说,从中国银行业的历史沿革来看,这种情况有一定合理性,但随着市场化改革不断深入,原有体制的缺陷开始愈发明显。高管任命的随意和短期化,以及在经营管理方面的层层约束,使银行难以形成长期稳定的经营战略,以应对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特别地,在农村金融机构的管理体系下,省联社在不持有股份的情况下,对银行的高管任命和经营管理进行直接干预,并不符合现有法律要求,对企业股东的合法权益形成了严重侵害。所有这些,都需要在未来的改革中逐步加以完善。

  但应该承认的是,改革并非易事,短期内恐怕还难以有突破性的进展。在这种情况下,利用市场机制,在现行体制不变的情况下,通过公开上市来优化银行的股权结构、引入更多更有影响力的股东,这对制衡过度干预、形成更加合理的公司治理结构是一个非常好的机会。在某种意义上的确可以将其看作是地方中小银行混合所有制改革的一个现实路径,尽管这并非有意识规划的产物。

  需要指出的是,在新三板挂牌,可以优化银行的股权结构,但这是不是就可以达到制衡干预的结果,达到优化银行的公司治理的目的呢?我觉得还不是那么简单。至少在农村金融机构层面,省联社的管理权力并不依托于股权,而是基于现有的管理制度。所以,最为根本的,还需要继续推动相关制度的改革和完善。通过股权层面的优化,用市场力量来推动银行治理机制的优化,效果究竟如何,我们还要继续观察。

  记者:中小银行机构以及小贷公司登陆新三板,涉及不同的监管机构--银监会、证监会和股转系统,小贷公司还涉及地方政府。作为中小银行机构登陆新三板尝试的开始,各种监管要求、监管理念之间的协调被认为是主要障碍之一,比如,从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角度,地方政府部门积极鼓励、甚至创造条件推动当地金融机构登陆新三板;从风险防范角度,银监部门表现得更为审慎;从做大市场的角度,股转系统也在积极推动金融机构登陆新三板。怎么看监管部门之间的协调,对此应该秉持怎样的原则?

  曾刚:监管部门由于目标不同,监管导向上存有差异是正常现象,并非我国所独有。事实上,监管竞争本身也是推动金融创新的一个重要力量。原则上,公开挂牌并不意味着风险加大,事实上,挂牌补充资本之后,银行抵御风险的能力还会大大增强。就这点来看,我不认为部门之间在银行挂牌或公开上市问题上会存在严重的冲突。通过更好的沟通协调,相关问题应会得到很好的解决。

  协调的主要方面,我认为应该是明确可挂牌或可上市银行的资质标准。对银行而言,筹资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发展,而且,挂牌或上市之后,股东对回报的要求也会加大银行的经营压力。就这点来看,尽管新三板的门槛很低,但对于银行这种传统行业而言,也不宜采取科技创业企业的标准,银行的盈利能力、资产质量、主要监管指标状况、发展前景等,仍应符合一定的要求。■

进入【新浪财经股吧】讨论

相关阅读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