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2月30日04:40 证券时报

  证券时报记者 王一鸣

  伴随着IPO提速,次新股阵营逐渐庞大。截至12月28日,2016年上市新股数量已达222家。其中,已有7家次新股公布定增预案。

  进入12月份以来,已陆续有5家今年上市的次新股宣布停牌。今年9月至11月(之前则无停牌),另有4家次新股均因“筹划重组”目前仍处于停牌状态。其中,还有次新股在上市一个月后就停牌“筹划重组”。总体来看,今年上市的次新股中推出定增或正“筹划重组”的公司为16家。

  应该说,次新股在上市后频现资本运作有其客观原因:譬如为了不影响IPO进程,有公司将期间新的融资、并购等需求推迟至上市后;也有部分公司因IPO的23倍市盈率“封顶”而融资需求未获满足;再则,上市后短期市场给予新股高溢价,也令不少公司存在高位增发的冲动等。

  但同时一些次新股在上市后“过快”的重组举动也引发业内不小争议,同时引来的还有监管层面的关注。这也为近期正欲筹划重组的次新股们提了一个醒。

  譬如,2015年7月1日上市、主营为家居生活陶瓷的四通股份,在上市刚满一年便推出了重大资产重组方案。公司在今年7月1日宣布,拟作价45亿元收购启行教育。虽然本次重组中,标的资产的资产总额、资产净额规模是四通股份原业务的六至七倍,但公司仍称本次交易不构成重组上市(俗称借壳),因为重组前后公司控制权保持不变。

  方案甫出,外界对于该重组“规避借壳”之争议不断,同时也引起监管方面的关注。在7月16日上交所发来的问询函中,首要问题就是该重组是否存在规避重组上市认定标准的风险?作为次新股,由于公司IPO刚满一年即筹划重大重组并变更主营业务,上交所由此要求公司说明本次重组是否与此前招股说明书中关于“发行人未来三年发展规划和目标”的信披内容不一致等。

  事实上,次新股上市火速重组引起的争议并非个案。2014年1月28日在创业板挂牌上市的东方通,当年一季度亏损近1500万元,中报再次预亏。除此之外,彼时该公司总经理、董事以及监事等高管相继离任。至6月下旬,东方通又宣布将停牌筹划重大重组事项。

  当高管集体辞职、业绩变脸、重组这些事件相继发生在当时上市不足半年的东方通身上时,资本市场一度为之哗然。

  诚然,由于IPO排队时间长、融资需求未满足等原因,次新股在上市后急于进行再融资、并购等资本运作本无可厚非。但外界对于次新股过快的重组举动存在担忧也不无道理。其担忧的主要问题之一在于新上市公司是否以资产重组的方式掩盖公司自身存在的问题?

  一位资深投行人士告诉记者,倘若一家公司本身在IPO时存在过度包装、甚至于业绩造假嫌疑等方面问题,又或者相关“故事”已无法自圆其说情形下,其上市后通过资产重组、资产置换方式进行“洗白”。由此,一家“问题”公司就可能变成一家“正常”公司,除了少数人从中获取巨额利益外,这对于资本市场而言有害无益。

责任编辑:马天元 SF180

下载新浪财经app,赢iphone7
下载新浪财经app,赢iphone7

相关阅读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