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04月29日09:07 投资时报

  中国消费者“日韩化” 政界学界没想明白

  文 | 安邦咨询高级研究员 贺军

  “五一”小长假来临,相信很多中国人正在准备短期出行。由于近年国内旅游问题丛生,短期海外旅游正在成为中国人消费的一个热门,尤以赴日韩旅游颇为聚揽人气。

  据日本观光局公布的数据,2015年赴日中国大陆游客人数达到了499.38万人次,比2014年的240.91万人次增长了107.3%,中国已跃居为日本最大旅游客源来源国。进入2016年,增长势头毫无衰减迹象,上海的日本领事馆等签证签发机构,不得不增加雇佣临时工,以应对每天大量的签证办理业务。中国人赴日旅游的主要目的并非观光,而是大量购物。中国大陆游客在日本的“购买力”惊人,2015年,赴日中国大陆游客总消费额达1.41万亿日元(约823.44亿元人民币),人均消费额为28.38万日元(约1.66万元人民币),比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游客在日本人均消费额多出10万日元(约合5840元人民币)。

  韩国的情况同样如此。2015年,中国赴韩旅游总人数预计达611万人,占赴韩外国游客总人数的40%多。韩国观光公社的统计显示,2015年赴韩中国游客平均每人消费金额约2200美元(约合14283元人民币),高于赴韩游客平均消费额的一倍以上。根据统计,2015年,70%以上赴韩中国游客的主要目的是购物,20%左右的中国游客是为了感受韩流文化,另外还有游客专门赴韩整形、观光等。按韩国观光公社的预计,2015年全年,中国游客在住宿、交通、购物等方面,给韩国带来的综合经济效益为220亿美元,约占韩国GDP的1.6%。

  由此可见,中国游客大量赴日韩旅游的目的就是消费购物。钱包渐鼓的中国人开始越来越多地外游、购物消费,这是个正常趋势。但有如此大量的消费能力外流,这对于不断鼓励国内居民扩大国内消费的政府来说,需要做一些认真的思考。

  促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可谓内外都有。从内部来看,中国市场本身存在不小的问题。由于国内商品山寨化在加剧、产品质量没有保障、市场欺诈时有发生、消费者得不到足够保护、服务水准较低等原因,不仅严重影响了国内合格商品和服务的供给—这大概是中国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一个重要原因,也削弱了中国消费者在本国消费的意愿。过去很多人都说,消费不用政府来刺激,增加居民收入是提升消费能力的首要前提,居民收入增加了自然会产生消费。现在看来,问题并不那么简单,如果消费供给和消费环境不好,增加的收入则会变成其他国家的收入。

  从外部原因看,吸引中国消费大量外流的也有不同原因。一是产品质量。日本产品长期以来以优质著称,这种印象从中国改革开放以来一直持续,至今未变。韩国产品后来居上,在某些产品和大众文化中建立起了对中国消费者的优势。中国人到日本和韩国抢购商品,与日韩产品的品牌和质量有直接关系。近两年中国人抢购日本马桶盖、电饭煲等就是典型的反映。二是货币贬值引发的世界经济结构的调整。在安邦咨询首席研究员陈功看来,中国人抢购日韩商品不仅仅是产品质量问题,还与货币贬值引发的变化有关。货币贬值让世界制造的商品更便宜了,过去日本、韩国的商品价格比较贵,但因为日元和韩元的货币贬值,这些商品比过去变得便宜了,因而在世界上比过去更受欢迎。三是日韩等国针对中国消费者调整和改善了消费环境,推出更有利于中国买家的多种服务,便于中国消费者购买更多。

  实际上,这个问题的背后正在出现更为复杂的结构改变,这是日本积极支持和扩大中国旅游者消费的深层次原因。日本是一个很聪明的国家,他们的认识范畴很大。中国原本基于“世界工厂的十年”,刚刚为自己的产品建立起一定的地位。在这个时期,日本和韩国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出现了萎缩。但现在借着货币贬值,商品的相对低廉,日本、韩国产品卷土重来,现在不但中国人爱买日韩产品,就连俄罗斯、蒙古、越南和东盟的国家,也出现了青睐日韩产品的趋势,大量日韩产品正在重新占领市场。这种趋势发展下去,必然导致世界经济出现结构性的改变。

  中国制造商没有抓住中国消费提升的机会,但消费者则高度“日韩化”—现在中国的年轻一代,不但“长得像”日韩人,不像的也通过整容让自己更像,就连用词造句也在大量使用日韩语的元素。很难想像,中国这样一个历史悠久国度的年轻一代,不仅对自己国家的产品缺乏信心,在文化和时尚方面也没有建立起自己的特色,过去“哈日”,现在“哈韩”。这并非是简单指责年轻人的消费选择,而是要从系统角度来反思中国为何在“世界工厂”之后,在消费领域遇到这样的困境。如果说政府关注政策“导向”,我们认为这里面的“导向”是最值得重视和警惕的地方。

  什么是消费?消费是如何产生和持续的?消费是如何演化升级的?对中国的很多经济学者或政策官员来说,这些是看似明白、实则陌生的大问题。在很多中国经济学者眼里,“消费”就是一个数字,比如:2015年我国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30.1万亿元,同比增长10.7%,消费对社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6.4%。但这些数字背后的消费供给和需求是如何实现的?我们其实很陌生。

  消费与收入有关,与产品质量有关,与品牌策略有关,但从一个国家来看,未来社会的消费不只是一串数字,而是一场贯穿社会、拉动产业、涉及货币政策、消费政策导向、经济结构调整的市场“革命”。

责任编辑:张恒星 SF142

相关阅读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