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04月27日00:03 经济导报

  一堂语文课的教改奔袭 传统文化教育试验深层拓展

  经济导报记者 初磊 曲阜报道

  “生命教育:尊重生命、培养挫折容忍力;培养责任心及宽厚慈悲的仁者胸怀;涵养对自然万物的观赏能力,藉以陶冶性情……”26日,在曲阜市实验中学2楼多功能厅的一堂初中语文课上,台湾教师陈丽云分享了《岳阳楼记》的教学设计,不同于“教学理念”“教学目标”“教学效果”等的框架式教学设计,陈丽云将教学议题落点在“生命教育”。

  这不是一堂平常意义上的语文课。25日至26日,两岸中小学“新常态课堂”教学提升观摩研讨会(下称“研讨会”)在曲阜师范大学举办。这是继3月份“海峡两岸传统文化教育论坛”之后,山东传统文化教育试验的又一次尝试,不同于上一次的思维启发,此次侧重于教学实践。

  让教学从严重的唯“分数论”回归到“传道授业解惑”的根本上来,让教师把传统文化教育的核心贯穿到具体教学实践的全过程中来,这是当前教育改革不可回避的难题。早在今年3月召开的全国“两会”上,山东就提出要建设全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试验区。课堂实践中还存在哪些障碍?如何突围?这是一系列不可回避的问号。“新常态课堂”折射出教育转型的诸多沟坎儿,是一次融冰探索。

  尝试“新常态课堂”

  何为“新常态课堂”?在致力于推动传统文化教育建设的山东海峡两岸传统文化教育研究院执行院长王久伟看来,“新常态课堂,就是面向学生核心素养的课堂,教师不仅仅教授课本知识,还用课本来教会学生思维和行动能力,是更关注育人的课堂。”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核心是立德树人,是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由曲阜师范大学、台北教育大学、台湾中华语文教育促进协会及海峡两岸传统文化教育研究院主办的这次研讨会,台湾名师和齐鲁名师汇聚曲阜。

  据悉,此次研讨会采用之前已运作成熟的“同课异构”模式,但在内容上锁定“语文”单一学科,一堂语文课,大陆教师和台湾教师各显神通,经历说课、评课、磨课3个环节,如何实现学生核心素养与学习成绩双提升?这一疑问在两岸教学实践的对比和碰撞中逐步清晰。

  “核心素养与学习成绩双提升并非一句空话,在具体教学中,我们已经进行了长时间的摸索,包括带领大陆教师赴台考察学习、举办海峡两岸传统文化教育论坛、组织余光中散文大奖赛等,期望能够找到‘双提升’的范式。”王久伟常年奔赴台湾学习、观摩当地的基础教育,在他看来,台湾基础教育具有教师专业化、教育人性化、注重家校配合的特征,我们现在提倡要回归教育的本质,必须落地到教育教学实践。山东海峡两岸传统文化教育研究院因此吸收借鉴台湾教师的课堂设计,研讨会上推出了名师课堂设计范本,寄望参会教师能学有所用。

  谈及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台北市第一女子高级中学语文教师陈碧霞建议,可以从自主行动、沟通互动、社会参与三大方面着手,尤其是在今天,传统文化必须具有社会参与度,才更具有现实价值。台湾桃园华勋小学语文教师魏庆云对经济导报记者表示,传统文化渗透教育,“要创新性发展,创造性转化。”

  在山东省教育科学研究院传统文化研究中心主任耿成义看来,“培养教师、设立两个海峡两岸传统文化教育实验基地,放眼全国,山东传统文化教育已经领先,‘新常态课堂’是一种新的有益尝试。”

  耿成义透露,目前,中小学、相关培训机构是山东传统文化教育的主要推手,但力量相对分散,目前省里已经编制完成《山东省中小学传统文化教育课程纲要》,希望能够整合社会资源,逐步完善传统文化教育体系。

  “微磨课”背后

  据悉,此次研讨会的重磅内容是“微磨课”,即所有与会教师都对样板课进行教学设计,并由专家挑选出具有代表性的优、良、中、差教学设计,进行现场磨课。

  “微磨课”在整个研讨会中占据1/4的时间,目的是让所有教师能够将自己所学习到的教学方法吸收并合理地应用到教学中,推动教学向“以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为目标”转变。

  导报记者注意到,“微磨课”浓缩为教学活动设计和教学观察表。教学活动设计从教学内容、配合议题、教学设计活动三方面细微打磨一堂语文课。“台湾教师的《乐府诗选》《岳阳楼记》《桃花源记》的教学内容分别配合了‘性格平等教育’‘生命教育’和‘多元文化’的议题,是真正意义上的‘解惑’。”作为评课组组长,山东省教育科学研究院小学语文教研员李家栋感叹。

  “解惑”得到了大部分参会教师的认同。东平明湖中学一名教师对导报记者坦陈,之前授课花太多精力用于课本本身,走入了“唯分是才”的误区,缺乏对学生的人文关怀。“微磨课”现场,有参会教师当即发出倡议,呼吁从“教课本”迈向“课本教”,即从重知识教育迈向重思维和能力教育,更加重视学生的核心素养培养。

  曲阜师范大学一直坚持将传统文化的精华渗透到教育教学的全过程,该校国学院执行院长单承彬认为,传统文化教育如果过分注重形式(比如很多国学班让孩子背诵的《论语》必须印制在竹简上),就会“肤浅化”,“‘微磨课’让传统文化、国学精髓渗透进中小学课堂,让传统文化教育常态化、平视化,这给我们一种启发———传统教育能够与现代中小学教育体制相融合,可以举一反三,将‘新常态课堂’复制到中小学各门学科。”

责任编辑:马天元 SF180

相关阅读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