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03月25日18:36 一财网

  正处“十三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中国经济发展未来的变局与机遇成为各方关注焦点。第六届北外滩财富与文化论坛于日前召开,论坛将主题聚焦于创新驱动这一主线;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入金融创新改革等话题,成为全场讨论的热点。

  中国社科院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理事长李扬就强调,新常态下中国经济下行压力不减,推进金融改革首要任务是管理好风险;而具体落实到操作层面,通过资本市场提升直接融资比重、扶持中小型企业的草根创业、落实基础设施投融资、加强监管协调等都是当务之急。

  金融创新改革任重道远

  李扬表示,“十三五”期间国内经济发展将产生重要变化,这也对我国金融改革提出新的要求。“中国经济将进入新常态,经济下行压力还会继续增大,金融风险将日渐显著。这是我们必须冷静对待、认真处理的现实问题。推进金融改革的第一个任务就是管理好风险。”

  而除风险管理之外,在当前经济形势日趋复杂的过程中,政策与监管也需要更加协调。李扬表示,“十三五”期间需要创造一套内嵌的宏观调控体系,不能内部互相矛盾。具体到金融领域中就是“一行三会”的协调,否则可能是“事倍功半”。

  对于新常态下的改革重点,李扬称,金融改革要加紧创造良好的环境,推进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作用这一目标的实现,同时要强化金融体系对实践创新的支持。而具体落实到操作层面,通过资本市场加码股权投资和提升直接融资比重、扶持中小型企业的草根创业、落实基础设施投融资、加强监管协调等都是当务之急。

  丰富金融机构体系引关注

  在“十三五”规划关于深化金融改革部分新提法、新思路,也引来市场各方的高度关注。

  作为金融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规划指出将丰富金融机构体系,要健全以商业性金融、开发性金融、政策性金融、合作性金融分工合理、相互补充的金融机构体系。就在刚刚结束的“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16”年会上,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对此强调称,过去常规概念会认为金融就是商业性或公益性,非零即一;但经历全球金融危机以后,很多商业性机构经历了自身资产负债表调整的过程,导致无法充分发挥作用,开发性金融和政策性金融再次得到国际关注。

  而结合我国国情来看,周小川还指出,中国经济正从过去集中型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在转轨过程中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可能造成部分业务的商业性融资的推进,政府融资力量也不够;因此,“十三五”规划中仍旧把开发性金融和政策性金融作为一个重要的内容进行描述。

  “过去说中国金融机构改革,就会提到要真正的市场化、商业化。但如今我们遇到了特殊的问题。在可能遇到的金融风险之前,纯商业性金融是没有能力解决的;不良资产的问题、市场信心恢复的问题,都不是只由商业性金融来解决。”李扬强调,经济下行中遇到的问题,必须多种金融手段并举才能解决;经济要想进一步恢复,这个过程中需要全面综合的力量。

  而在谈及金融体系支持实体经济这一改革目标时,李扬也强调传统金融体系结构是无法真正支持实践创新的。

  “金融体系支持实体经济,体现在金融体系能够搭建机会、能够管理犯错误过程中出现的金融风险。我们现有的以银行为主体的金融体系是终身追究,对投资的要求是‘零错误’、‘零风险’,这种体系是不可能支持创新的。‘十三五’规划中提出容忍投资错误,我们现在需要重建创新机制。”李扬称。

相关阅读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