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03月07日00:01 经济导报

  淄博宏达信用债惊魂 遭评级机构降级

  经济导报记者 杜海

  淄博宏达矿业有限公司(下称“淄博宏达”)发行的4亿元短融券“15宏达CP001”,在兑付日即将到来之际遭遇了诸多变故。

  经济导报记者获悉,3月8日,“15宏达CP001”将到期兑付本息。然而,就在2日,评级机构大公国际发布的跟踪评级报告,将其债项和主体信用等级由A/A-1下调至BB+/B。大公国际称,多次与发行人沟通债券兑付资金来源,并要求发行人提供偿债安排,但截至报告出具日仍未得到正式回复。

  3日晚些时候,淄博宏达方面表示,该短融券“到期肯定能完全兑付本息”。果真如此,将意味着本期债券的兑付不确定性风险消除。

  “是否真正能够如期兑付以及该债券兑付的资金来源如何,还需后续观察。但值得注意的是,在当前债市绝对收益率较低的情况下,今年债市波动程度加大,信用风险暴露程度亦有所扩大。”锐财经分析师刘江远对此提醒道,信用债近两年来陆续出现一些违约事件,信用风险升高,投资者急需加大对其的甄别力度。

  账面资金趋紧

  去年3月9日淄博宏达在银行间债券市场发行了“15宏达CP001”,期限为1年,即今年3月8日到期兑付本息。本期债券的利息为8%,到期发行人要偿付的本息共计4.32亿元。

   导报记者注意到,作为一家以铁矿石开采、矿产品深加工和销售为主业的民营企业,除了自身经营效益受下游钢铁业严重产能过剩影响外,淄博宏达于去年底“卖子”(转让上市子公司股权)后,导致该公司业务范围缩小、融资能力减弱,使其本已脆弱的资金链雪上加霜。

  此外,淄博宏达也“卖身”———其实际控制人也发生了变更。因此,本期4亿元短融能否如期兑付,可能更多依赖新的母公司山东焦化集团的外部支持。

   或许正是基于此,大公国际果断将“15宏达CP001”的信用等级下调。在其看来,淄博宏达在转让核心上市子公司宏达矿业(600532)股权后,失去核心业务,经营稳定性大幅下降,部分银行抽贷加剧了其流动性压力。

  除铁精粉业务剥离外,目前淄博宏达已停止从事贸易业务,热电业务也已对外转让,秘鲁铁矿项目尚未完全建成,无收益产生。

  淄博宏达账面货币资金紧张,其新的实际控制人山东焦化集团以借款的方式代为垫付部分员工工资及财务利息费用。数据显示,截至2015年9月末,淄博宏达本部总有息负债为39.82亿元,全部为短期负债。

  据悉,就在不久前,山东焦化集团控股子公司铁雄冶金收购淄博金召矿业事项已获得股东会和董事会的同意。收购完成后,铁雄冶金持有金召矿业100%股权,而后者持有淄博宏达100%股权,此举标志着山东焦化正式入主淄博宏达。

  公告显示,金召矿业业务收入全部来自淄博宏达,淄博宏达拥有金兆秘鲁矿业100%的股权,同时拥有龙口宏港码头的控制权。

   值得注意的是,淄博宏达在资本市场上赫赫有名。它曾是上市公司宏达矿业的控股股东,2011年实现借壳上市。如今,受钢铁行业持续萎靡的影响,淄博宏达业绩不甚理想,向贵金属交易的转型失败,于是在去年12月把41.6%的股份转让给梁秀红等5名自然人,从而丧失了对宏达矿业的控制权。其后,淄博宏达又在短时间内将自身卖给山东焦化集团,出乎市场意料。

  “在失去对宏达矿业的控制权后,淄博宏达的业务范围缩小,财富创造能力受到削弱已是毋庸置疑的事实。”刘江远分析说。

  临违约多发期

  明(8)日,“15宏达CP001”能否如约兑付本息就将见分晓。但是,目前债市中潜藏的违约风险仍值得格外警惕。

  虽然我国债券市场牛市已延续多年,但从去年开始,债券违约案例大幅上升(2015年有24起违约,是2014年的4倍),开始引发投资者的担忧。尤其是在资源型、重化工业这些需要去产能、去库存的领域,债券违约的概率显著增加。导报记者粗略统计发现,今年以来已至少有5只债券违约,其中3只债券出现未及时兑付,2只集合票据最终由担保人代偿。

  在上月底上交所召集的各家券商债券承销负责人会议上,上交所副理事长张东科表示,目前经济还在L形底部盘整,可能需较长时间才能走出低谷。在供给侧改革背景下,去产能、去杠杆将会诱发较多信用违约事件陆续爆出。

   “在经济下行周期阶段,信用环境相对恶化,越来越多的企业出现偿债困难。”刘江远表示,信用风险在钢铁、煤炭等产能过剩行业进一步蔓延,高负债率和盈利连续下滑成为主要特征。尤其对于缺乏政府支持的民企,部分企业由于主要业务子公司资质恶化而受严重牵连,投资者应谨慎应对。

  在光大证券固定收益首席分析师张旭看来,投资者在购买债券时会看重发行人旗下并表的上市公司,但发行人丧失控制权后,上市公司作为独立的主体并没有偿债责任,这是需要注意的。

  “2015年违约案例大幅增加,预计今年信用债违约的频率还会增加。至于控股股东等关联方是否会出手救助,主要看双方关系的紧密度。”张旭认为。

  从大的背景来看,债券市场的迅速扩容加大了风险的积累。数据显示,2015年债券市场发行各类债券规模达22.3万亿元,较2014年增长87.5%。其中,公司信用类债券发行7万亿元,同比增长35.8%,占市场总体的31.39%。

  而央行不久前宣布,鼓励境外中长期机构投资者投资银行间债券市场,且没有额度限制。此举意在扩大投资者范围和投资金额,但同时也说明,现有投资金额已不能满足急剧扩大的债券市场的需求。

  多位接受导报记者采访的市场人士同时提醒道,在信用利差非常窄的情况下,投资者可选择持有高等级、弱周期行业的信用品种,将风险控制放在首位。

责任编辑:赵文伟 SF182

相关阅读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