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07月17日 19:22 投资时报 

   贺军 安邦咨询高级研究员

  7月11日,为期两天的中共北京市委第十一届七次全会结束。这次会议的核心议题是学习贯彻《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纲要》)。这份国家战略顶层设计蓝图和纲领性文件,已经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中央政治局、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国务院常务会议分别审议过。7月11日,北京市委、市政府关于贯彻《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的意见经市委全会审议通过。

  京津冀《纲要》与北京市的关系重大。北京市是此次协同发展规划调整的核心,同时也是整个区域的核心。然而,北京市在《纲要》制订过程中的参与度却并不大。据了解,《纲要》由中央成立的专门班子研究编制,北京市一级的参与度和建议权都不大。更确切地说,这是中央基于京津冀区域通盘考虑为三地制订的发展纲要,剩下的事就是各个地方如何执行的问题。

  从公开信息看,疏解北京的非首都功能、优化提升首都核心功能、解决北京市“大城市病”问题,是京津冀协同发展最重要的任务。在未来京津冀三地发展中,北京将主要扮演“瘦身者”的角色,不仅要向外疏解非首都功能,还要疏解人口与部分产业。同时,对于城六区的增量部分,据称将会从源头严格控制,能不增则不增,能少增则少增。因此,北京市未来将面临较大的调整,尤其是在主城区,这种调整有可能会伤筋动骨、消耗元气。

  哪些领域或行业被划到了“非首都功能”范围呢?梳理公开信息可以发现,大致有四类非首都功能:一是一般性产业,比如一些非科技型的、高消耗产业,包括钢铁、建材、印刷、化工、纺织、机械、造纸等产业。二是区域性的物流基地、区域性专业市场等一部分第三产业。这些产业由于占用城市空间资源多、聚集人口多、带动的物流量大,是重点迁离产业;此外,一些劳动密集型的服务业也会逐渐向外迁出。三是部分教育、医疗、培训机构等社会服务功能。包括部分高等院校、中职学校,医疗卫生机构,以及一部分面向全国招生的一般性培训机构,也在鼓励迁出之列。四是部分行政性、事业性服务机构和企业总部。这也就是传闻已久的政府四大班子外迁通州,此外还包括事业机构、企业总部和一部分在京部队所属机构。

  在未来的调整中,虽然在行政区划上的调整可能只涉及东城与西城,但城市功能的调整则涉及到整个城六区。如果上述四类非首都功能的搬迁一齐启动,对城六区的产业、财政和职能的调整力度有可能会很大。我们曾分析,北京在京津冀协同发展中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其城市功能与首都功能的矛盾问题。现在《纲要》所采取的策略是将核心区的城市功能迁离,让位于首都功能。如果单从城市发展规律来看,这是城市发展(尽管过去北京的发展有问题)让位于行政命令。对北京来说,完成搬迁涉及巨大的成本和费用,从现在起到2017年基本完成搬迁,不知是否会在中央预算和地方预算中对此列支?如果是由北京市来承担,那将是一笔不小的负担。

  在产业、人口、行政机构迁离中,吃财政饭的行政机构搬迁是最容易的,一纸命令就行;产业迁移其次,因为毕竟是机构,总有办法完成搬迁;难度最大的是人口疏解,大量作为个体的人口如果不想远离中心城区,操作起来是很难办的。京津冀一体化肯定不能搞暴力拆迁,因此,未来如何平衡中央、地方与个人的需求,平衡行政方式、市场方式与社会方式,对北京市来说都是一场考验。

  京津冀协同发展刚刚拉开序幕,大戏将逐步上场。作为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核心,有着近850年都城历史(从元朝算起)的北京,面临着一场空前的大考。

进入【新浪财经股吧】讨论

相关阅读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