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疾险护航不可少 病种扩容保障升级

2013年04月14日 23:39  投资者报 

  俗话说“百病不如一防”,但“病来如山倒”,往往让人防不胜防。

  国家卫生部公布的数据显示,人的一生中罹患重大疾病的可能性高达72%。中国目前有癌症患者700万人,每年新发病100万人;高血压患者1.3亿人;心血管疾病患者8000万人,乙肝患者和病毒携带者2.3亿人,有20%的人将发生癌变或硬化……令人担忧的是,近年来,我国重大疾病的发生率出现了年轻化趋势。

  不过,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重大疾病已不再与“死亡”画上等号,但此类疾病需要进行较为复杂的药物或手术治疗,持续治疗时间较长,与之相伴的是高昂治疗费用以及节节攀升的营养费用支出。此外,一旦罹患重疾,患者家庭很可能因其丧失工作能力大大影响财务收入。因此,单纯依靠社保已经难以满足大病开销,如何加强健康保障,抵御重疾治疗过程带来的财务风险,成为每个家庭需要面对的现实问题。

  如果有商业保险的支援,患者家庭的生活负担就可大大减轻。事实上,购买了重大疾病保险的患者,只要确诊的疾病符合保险条款中的病种,就可以一次性获得保险公司的给付,不仅可以用来支付病后所需的各类费用,而且也从一定程度上减轻了患者家庭的经济负担。

  案例:重疾理赔缓解看病压力

  2012年11月5日,太平人寿江西分公司受理了一起重疾理赔。从理赔调查到确认事实后迅速给付理赔金,耗时仅6个工作日。

  据了解,2012年3月9日,南昌市客户包先生在太平人寿为自己投保了康颐金生保障计划,保额30万,经核保体检后,加费承保。2012年10月,包先生在一次体检中发现肝部占位,经南昌市第一医院诊断为肝癌,立即手术治疗,并将前往上海肝胆医院进行后续治疗。包先生向太平人寿申请重大疾病理赔后,获得了太平人寿30万元的理赔给付。

  包先生对太平人寿理赔人员积极主动的理赔服务感到十分满意,并表示这笔理赔款缓解因重疾引起的各类费用支出压力,这也让他对后续治疗充满信心。

  产品解码

  近日,太平人寿推出“康颐金生B 款终身健康保障计划”,保障的重大疾病病种范围拓宽至55种,是目前市场上承保重大疾病种类最多的重疾险产品之一。该产品在全面承保了保监会规定的25种重大疾病的基础上,还进一步增加了30种常见高发以及新出现的重大疾病种类。如特别纳入的经输血导致的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感染、疯牛病、严重类风湿性关节炎、非阿尔茨海默病所致严重痴呆及终末期疾病等针对性较强的病种,使客户获得更加全面的保障。

  “康颐金生”是太平人寿个险重疾险标志性产品品牌,自2011年上市以来,以其显著的健康保障功能、人性化的产品特色,深受广大客户喜爱,引领行业重疾险的发展方向。“康颐”旗下一系列产品,通过细分市场、细分人群、细分区域的差异化设计,满足了不同消费者的需求。“康颐金生”系列产品自上市以来更屡获殊荣,获评“最佳健康保险产品”、“年度健康保险产品”等奖项。“康颐金生B款”正是“康颐金生”旗下的又一新生军。

  “康颐金生B款”沿用太平人寿一贯采用的增额分红方式,起到了一个保额“放大器”的作用,越到年老的时候累积的增额分红越多,放大的效果越加明显,此外,期满时客户还可领取一笔终了红利,使得在长期通胀的市场背景下,客户还能享受到红利分配带来的利益增值,让保障随时间同步增涨,充分满足客户日益增长的重疾保障需求。

  此外,“康颐B款”的客户还将享有“年金转换权益”。这意味着,客户可以将一次性领取的保险金全部或部分转换成年金,每年领取;或是在合同生效20个保单周年日后,将现金价值全部或部分转换成年金。这一人性化的设计,让客户在年老时既可以享有健康保障,同时还能拥有一笔持续、稳定、不可挪用的“养老资产”,具有“有病看病,无病养老”的双重优势。■

进入【新浪财经股吧】讨论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 新闻李克强:在半岛挑事无异搬石头砸自己脚
  • 体育科比跟腱撕裂休6至9个月 绝不现在退役
  • 娱乐歌手羽泉夺冠引争议 林志炫输在身份上?
  • 财经专家:财政对社保投入太少造成养老金缺口
  • 科技史玉柱裸退:跨三大暴利行业的话题商人
  • 博客萧锐:唐慧案期待不打折扣的正义
  • 读书比世界末日更可怕的预言:大流感
  • 教育成都一大学出“查寝神器” 手机签到定位
  • 育儿保姆喂果冻噎死幼童 家政公司判赔78万
  • 林义相:改革深水区与中国梦
  • 陶冬:黄金价格落魄 美国数据走疲
  • 文显堂:人民内贬外升 亏了自己富了别人
  • 时寒冰:黄金的沉默与辉煌
  • 杨东辉:黄金超级牛市宣告结束
  • 张捷:戳穿郎咸平皇帝的新衣
  • 曹凤岐:IPO重启的是与非
  • 管清友:中国复苏内生动力不足
  • 谢百三:五年前不买西湖房 肠子都悔青了
  • 杨涛:如何看待美股指数屡创新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