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成义:围绕再融资寻找超额收益

2013年04月14日 23:36  投资者报 

  记者 薛玉敏

  257

  2013-4-15

  资本市场中什么时刻都会存在赚钱机会,关键是如何去挖掘。

  在越来越多的私募大军中,很多阳光私募另辟蹊径,寻找股市中的另类投资。其中,东源(天津)股权投资基金管理有限公司(下称“东源”)就选择专注再融资。

  相比权益类阳光私募难看的收益率,东源去年取得了非常好的成绩。 根据统计,东源有两只定向增发的产品去年在众多私募中排名前五,收益率超过40%。

  公司的投资基因缘何如此?东源董事长杨成义在一个春日的下午接受了《投资者报》记者的专访。杨成义告诉记者,东源的核心就是围绕企业再融资做产品,无论定向增发,可转债券、做二级市场的定增驱动,还是并购基金,都是围绕上市公司再融资的一个阶段来投资。

  “这些阶段都存在超额收益的机会,我们需要做的就是专注,围绕再融资一直研究下去。”杨成义说。

  T:为什么东源会另辟蹊径,发行再融资相关的产品呢?

  Y:小的基金在市场上树立一种理念非常困难。目前二级市场进入一个由大资金创造理念的阶段。年初的银行股行情,推动力就是因为他们认为银行股被低估,市盈率市净率低。只有大资金达成一个普遍共识的时候,他们认为的低点才是低点。对于中小投资者来说,你很难把握所谓的价值投资切入点。

  我们围绕再融资做文章,把价值作为一个评判因素,同时考虑事件驱动,可以解决上述难题。如何判断一个股票短时间有机会?价值投资相当于一个底线,但不一定给你机会,而事件驱动给你提供机会。再融资属于事件驱动,由于新项目投入,公司新业务增长有了想象空间。再不济企业未来成长至少有资金基础,强于其他未融资的股票。

  另外一个因素是由于做定向增发,成为公司战略投资者,有和上市公司充分的沟通,当然这种信息沟通不一定是内幕信息,但是对公司会理解得更加详细。

  事件驱动因素很多,只要某个事件的发生对于一类产品或者某些产品有影响,都可以称之为事件驱动,譬如去年的券商创新大会。由于创新大会,本身券商业务能得到快速的发展,业务范围得到拓展,由单一的经纪投行资管业务,变成了可以做信托的银行功能,可以做一个平台业务,影响深远。初期股市没有反应,我们当时就看中了机会,投资了宏源证券的定向增发。

  此外,像雾霾、水资源污染等等事件,对于供水类,净化水等类型的上市公司就是一个事件。只不过影响有的是短期的,有的是长远,身处其中,要有能力判断这个事件会往哪一个方面走向,当然这也是比较艰难的。

  T:由于股市低迷,很多定向增发的股票都出现了破发,参与定向增发的投资者损失惨重。你们公司一个很重要的方向就是投资定向增发产品,你怎么看待这种现象?

  Y:定增股票也是周期性质,前年以来基本上投资定增的投资者都发生了亏损。刚开始我们也走了弯路,从历史数据来看,投资定向增发会有明显的超额收益,我们做了类似ETF产品。但问题是你能不能持续拿到资金,将所有的定向增发股票买进。

   另一个问题是去年以来,大家都在买进,折扣率越来越低。投资定增,看中的就是可以有折扣率换一年的期权。我们认为25%的折扣率是合适的,但最低的时候折扣率低到3%~5%,这样的投资根本不合算。

  后来,我们能克服了这些问题,发行的定向增发产品收益也不错,最重要的是选对了定向增发的公司,不能是所有的定增公司都投资。我们不仅要看折扣率,还要看公司的基本面,考虑未来的成长。定增的折扣率从去年下半年以来,也有了明显的提升。

  投资胜在专注

  T:你说你们找寻市场中的超额收益的机会,如果说这是一块宝藏,所有的投资者都会进入,这样的话,超额收益不就不存在了吗?

  Y:实际上,市场中有无数的赚钱机会,最终你有没有赚到钱,最根本的原因在于,你有没有专注坚持。如果一个企业一个投资团队,经历有限,不断被各种机会所诱惑,不专注,成绩肯定不会好到哪里去。例如之前华夏基金[微博]的王亚伟专注重组,不是只有他发现,其他的人也都知道重组股的收益,但为什么没有人能像他一样?原因就在于王亚伟主要关注重组股,他对重组股能有深刻的研究,因此能够抓住大部分重组股的机会。

  譬如涨停板敢死队,那些赚大钱的投资者,就关注涨停板的机会,关注一个点,才能成功。

  巴菲特能赚钱,也是始终遵循一条赚钱理念。获取超额收益就要专注,我们团队专注再融资一件事。很多机构在市场波动中,在轮动中市场寻找机会,但你不可能是板块轮动的倡导者,你的理念不可能就是市场的理念。市场理念没有对和错,不是创业板必须高市盈率蓝筹股就应该低市盈率 ,取决于资金对于每一个理念是否认可。如果去追随,很容易被套。

  不过这类机会,通常有一个天花板,资金量小的话还好说,如果你资金量大的话,也可能被套进去,在资本市场忌讳有个强大的机构对手。定增也如此,如果你将所有的股份都拿过来,后续很难离场。当然你如果够足够大的话, 你就是市场的理念。

  中国是投机市场,大部分人是追随者,很少能够面对板块轮动而不为所动,而我们就能。面对诱惑时,我们会定规矩。每个产品都是有规则的,不允许做超出范围的投资。做投资就要耐得住寂寞。

  T:你一进入股市,就发现了这种投资规律吗?

  Y:不是的。十多年以来,我不断地在总结,看到了很多人的起起伏伏。随着经验的增多渐渐形成了如今的思路。我们的市场不成熟,几个市场处于分割状态。银行、信托、小贷公司,典当公司,实际上资金是一样的,但成本不一致。银行间拆借市场成本只有2%~3%,银行理财池是4%~5%,信托是10%,小贷公司是15-20%,在高利贷市场就达到50%了。金融市场是分割的,如果能通过产品把局部市场连接出来,套利机会必然存在。另一个是中国市场的信息不对称。非公开增发门槛就需要几千万,中小投资者很难参与,而我们能通过产品的设计来参与。

   需要注意的是这种市场中不同定价的套利机会,如果众多资本融入就没有了,所以必须不断创新。不像公募,私募没有渠道,没有政策,只能在市场中做产品创新,做让投资者认可的产品。去年公募年化收益率最高31%,私募最高的是57%,公募那么多基金,还不如排名第三四的私募。这种结果和规模有关系,但最根本的是和创新有关。

  私募不创新就会死去。但是创新过度,政策不允许。在政策允可范围内,要找到合理的道路。私募圈子我们相互很熟,做权益类产品,波动性很大,好的时候非常好,差的时候非常差,成绩比普通投资者好不到哪里去。

  而我们波动率比较少,究其根源在于专注。譬如可转债的收益率,一直在缓慢增长,虽然说做股票年化7%、8%的收益并不多,但是到最后有多少人能够有这样的成绩。

  关注非周期行业

  T:怎么判断事情驱动,所有的再融资公司都去关注吗?

  Y:定增主基金对于所有的定向增发上市公司,从股东大会、预案开始追踪,随着证监会的批复,追踪的力度加大,发行前和上市公司做充分的沟通。至于二级市场定增驱动产品,不是所有的阶段都关注。

  至于行业的选择是非周期行业,周期性的则看好券商。我们都是从券商出来的,要做熟悉的行业,对于券商理解更加准确。譬如本身是药厂出身,肯定比行外强。我最早学理工,就发现外行根本不懂。

  由于周期性行业很难判断行业的景气度,而非周期性的行业,大多就在我们身边,好做研究,从价值角度看,投资会非常容易。

  非周期性行业中,我们发现大消费类,医疗器械、安防、食品饮料、家用电器等非周期性行业未来具有很高的成长性。大消费,比较认识容易理解。高端食品,譬如奶类,随着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消费量会提高。医疗器械,未来应该有20%每年的增长。其他药品由于涉及医保,价格不确定。由于和谐社会建设,交规越来越严格,安防的投入会越来越大。

  按照这样的标准,上市公司也不是特别多,对于我们的研究来说比较容易。从一个最简单的小事出发,发现这个行业的确有规律性的存在,逐渐去寻找,有没有所谓的事件驱动。什么时候存在事件驱动,业绩爆发增长也是事件驱动,我们要寻找这种爆发点。

  T:东源如何做风险控制?如果私募产品刚开始选择的公司就损失惨重,这样的话,产品就很难翻身了?

  Y:靠策略。像二级市场定增驱动产品,本身有一个严格的控制,如果产品收益率很低的话,仓位不会很高。另外,会设很多的预警点,对每只股票有严格的操作方案,测算公司能控制的极限损失。当然要考虑黑天鹅,如果出现极端的情况,我们投资就失败了。

  例如债券出现破产,我们的可转债产品就不可能保本了。为了防止这种情况,我们要选择那些不可能出现转债违约的公司,譬如一些国有企业中石油、工行,实力雄厚的民营等等。

  我们现在业务结构分为四大部分:定向增发、可转债、二级市场定向增发驱动,还有一块做并购基金。

  现在,前三部分东源管理的资金有3亿元,再发的一只定向增发驱动产品募集规模在四五千万。并购基金通常以单个项目出现,最大的为7.5亿元。整体看,公司的管理资金大约在10亿元左右。这个并购基金为上市公司并购提供资金支持。公司通过产品设计,将银行的资金运用到二级市场,或者做战略投资者。

  设计产品时,我们通常和机构合作,譬如券商资管、基金专户、银行理财、信托等等,你设计的产品,需要得到认同才能得到销售。由于产品聚焦,需要关注的上市公司也就是三四十家,相对来说就容易做。阳光私募确定了投资标的,持续性的关注,有一个好处就是降低了研发成本,真实性,先知性也相应地提高了。只要公司没有发生基本面变化,持续性做一个投资,远比换公司好得多。

  弊端是项目制,通过产品实现,是一次性的投资。每次寻找到机会,都需要重设计,不能连续。现在正在做的项目制基金,已经有一个项目快过会了。相信今年的收益率比去年好很多。毕竟去年公司业务单一,基本上做主基金。去年下半年公司设计可转债基金,专注再融资领域,通过研发驱动,产品作为核心,再驱动整个公司的发展。■

进入【新浪财经股吧】讨论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 新闻李克强:在半岛挑事无异搬石头砸自己脚
  • 体育科比跟腱撕裂休6至9个月 绝不现在退役
  • 娱乐歌手羽泉夺冠引争议 林志炫输在身份上?
  • 财经专家:财政对社保投入太少造成养老金缺口
  • 科技史玉柱裸退:跨三大暴利行业的话题商人
  • 博客萧锐:唐慧案期待不打折扣的正义
  • 读书比世界末日更可怕的预言:大流感
  • 教育成都一大学出“查寝神器” 手机签到定位
  • 育儿保姆喂果冻噎死幼童 家政公司判赔78万
  • 林义相:改革深水区与中国梦
  • 陶冬:黄金价格落魄 美国数据走疲
  • 文显堂:人民内贬外升 亏了自己富了别人
  • 时寒冰:黄金的沉默与辉煌
  • 杨东辉:黄金超级牛市宣告结束
  • 张捷:戳穿郎咸平皇帝的新衣
  • 曹凤岐:IPO重启的是与非
  • 管清友:中国复苏内生动力不足
  • 谢百三:五年前不买西湖房 肠子都悔青了
  • 杨涛:如何看待美股指数屡创新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