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者报》记者 潘颖
235
2012-11-12
“我很有信心。”当被问及对“‘十八大’后未来1~3年是否有信心”时,李永民毫不犹疑地给出了肯定答案。
在他看来,想象“十八大”后的职业生涯不是个捉摸不定的幻想,而是许多可喜的变革都已在发育之中了。
“虽然证券业和期货业还需要进一步的沟通和合作,但拓宽期货市场的很多改革已经在‘十八大’前出发了,管理层做了很多实际工作,为今后的大发展做了很多铺垫。”
其一,新的期货交易品种的设立或即将设立,包括原油、鸡蛋、玻璃、国债等,其中不仅仅有商品期货,还涵盖了金融期货。
其二,新交易机制的设立,比如期货期权模拟交易的展开,这不仅可为现货商和机构投资者提供更充分的风险规避和套期保值工具,对期货公司而言,也会丰富其营销产品。
其三,期货市场监管制度的改良。比如《期货交易管理条例》的修订,允许期货公司设立子公司开展期现结合业务,以及对期货公司开放资管业务等,都是管理层重视并开拓期货市场的表现。
回顾中国期货业发展的历史,比起证券、银行、基金等其他金融行业而言,除了1992年到1993年期货业处在无人监管的几近“癫狂”状态外,可以说期货业没再经历过什么像样的繁荣时期,一直多有压抑。
自从1995年爆出震惊中外的“3?27国债事件”后,期货业被严肃整顿,一直持续到2000年,即便是在新世纪开始后的前六七年,“规范发展”也一直是期货业发展的主题词,交易所和期货公司关了一个又一个,由初创时期的50多家交易所、近千家期货经纪公司,缩减到现在,只剩下4家交易所和160多家期货经纪公司。
现在,转机出现了。“我1993年就进入期货行业了,可以说是‘老期货’了,等了这么多年,现在终于看到机会了,我相信未来期货市场会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李永民说,这届政府对期货市场的多种改革措施说明,期货市场越来越被管理层所重视,其已不再被视为“洪水猛兽”,期货不是风险的来源,而是风险管理工具,这才是对期货的正确认识。从上述诸多改革行动看,政府会充分发挥期货市场的作用,对现货商而言,这是一个风险管理工具,对机构投资者而言,这则是一个重要的资产配置工具。
“基调已定,期货业改革的大方向不会发生变化。”李永民说,有了新的交易机制和新的管理制度,未来除了推进落实各项新政,其余更可期待的事情就是,在加深与国际接轨的道路上,采取一套更为成熟的经验和工具,这不论是对政府监管者而言,还是对企业而言都将受益,对从业者而言,更是职业发展的一大契机。
“期货行业还是个朝阳行业,机会很多,尤其是资管业务。”对新近开放的资产管理业务,李永民格外感到兴奋,新办法规定的期货公司资产管理业务的投资范围,不仅包括期货、期权及其他金融衍生品,而且涵盖了股票、债券、证券投资基金、集合资产管理计划、央行票据、短期融资券、资产支持证券等,几乎没有不能涉足的禁地。
但历史的逻辑仍然不改,越是令人振奋,越是能“吸金”的领域,就越需防止乐极生悲。李永民说,如果未来有什么最值得担忧的事的话,那就是“注意风险管理”。毕竟,“3?27国债事件”的悲惨结局至今仍徘徊在很多老期货人和老监管者的脑海里,也很难说,假如未来风险涌动的话,当年惨痛的教训不会成为届时整顿市场、收紧管制的导火线。■
进入【新浪财经股吧】 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