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商银行
跳转到正文内容

回归收藏本源

  记者 邱家和

  

  “收藏寻城记”把成都这个极具地域性特点的地区中心城市作为开篇,为大家提供了一个有趣的观察角度,那就是收藏的地域性。

  在成都,收藏的地域性似乎是与生俱来、不言而喻的。比如著名教育家、南方科技大学校长朱清时印象深刻的是成都独一无二的收藏资源:用北宋时期乐山出产的竹纸印行的古籍,以邛窑为巅峰时期的四川高古瓷,以及承袭丰富文学艺术遗产的四川书画。此外,当然还有当地的市场专家江功举念念不忘的当代艺术,源自全国著名的美术院校川美。又比如四川重要的书画家刘正成娓娓道来的,是成都悠久与丰厚的收藏传统:官方的收藏可以上溯到汉代的文翁石室,而私人收藏则以北宋苏瞬钦为代表的“铜山三苏”为典范。

  收藏的地域性并不是新鲜话题,比如在中国对外宣传领域有一种说法,那就是中国文化的对外宣传,必须借助具有鲜明地域性特点的艺术作品,有人因此断言,越是民族的艺术品就越是世界的。不过,这个话题在今天这个全球化时代却有了特殊的意义:国际流行的全球化潮流,正遭遇地域文化的抵抗与反弹。这凸显了一个真理:文化具有地域性。全球化在各地都会遭遇当地文化的抵抗,总是伴随着反向的本土化运动。

  中国艺术市场2009年开始的狂飙突进,可以看作是上述全球化进程的共同表现之一:这种全球化是由科技的进步,如因特网、移动通信带动的;也是财富流动、资本全球化的必然结果。反过来看,近年来中国艺术市场的这种表现,与全球艺术市场的飞速变化并行不悖:巨额资金进入、两极分化行情、艺术品资本化,中外艺术市场都有这种种怪相,艺术品也纷纷在交易中爆出天价。

  不过,从去年秋拍开始的市场调整,引导大家重新认识收藏的本质。这就是“收藏寻城记”开篇所凸显的收藏的悖论,引导我们从多个层面、多个角度去审视这个悖论:收藏既是私人的,又是公共的,既有个人独特发现及其所带来的稀缺性,又有文化价值与历史价值;收藏既是物化的又是精神的,既是物证,具有可占有性,也可转让交易、保值增值,又是情感的载体,寄托着藏家个人的情绪与感性;收藏是传统的又是当代的,收藏既呼唤传统的文化、价值观与生活方式的回归,又鼓励创新、推动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从这个意义上看,艺术市场正在进行的调整,可以看作前3年资本狂飙突进的必然结果:当时的市场上,艺术收藏已经变质,脱离了收藏的本义而堕入资本化的漩涡。这次调整行情则好比对一路狂奔行将失控的列车踩刹车,让人们从资本的迷思中清醒,再度回归收藏,回归收藏的本义。

分享到: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