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银根收放中的民企

  袁 东

  中国的非公经济,在这个艰难的社会转型过程中,承担着太多责任和企望,但又经受着太多困扰和磨难。

  就业,创新,效率,经济结构转型,市场机制健全,公民社会建立等等,国人无不寄望民营企业;而面对造假,投机,官商勾结,行贿骗贷等现象,国人又总是把不信任甚至歧视的眼光投向民营企业。每次宏观政策收紧,治理通胀,收紧银根,受影响最大的也总是民营企业。

  只有在为了抑制经济不景气,启动新一轮经济增长,政府采取放松银根的宽松货币政策时,非公经济才可能从中有所受益。在新增信贷供给中,非公企业获取的份额其实很有限,但民企能竭尽全力将其效果发挥到极致。如果以银行信贷为主的金融支持,能公平广泛地针对非公经济,使其有着特定预期收益和风险条件下的稳定融资机制,投资效率远高于国有经济的私企,必将使整体资金的使用效果大幅提高,银行资产的效益,以及资本市场的整体收益率,也会大大好于目前的状况。这将有利于推进诸如利率市场化等金融体制改革,并深化资本市场的发展。更重要的是,这将大大有利于形成金融与实体经济间的良性循环。

  但现实与此相反。每次银根收紧时,最先受到冲击,而且冲击最大的,是民企。他们连原来那点可怜的银行信贷支持都没有了,不仅如此,还面临着银行收回原有贷款的压力。尽管民企的投资效率至少比国企高出两成,但缺乏稳定的金融支持,也使他们在周期性波动中陷于竞争劣势,而这又加重了私企取得金融机构支持的难度。每次大规模银根收紧,总是有一批私营企业主成了高利贷的参与者和受害者。即使侥幸避免高利贷困扰的一部分企业主,也主动和被动地成为脱离实体经营的投资者或投机者。比如,有些泛滥的私募基金给了他们投机的渠道和机会。

  资本市场对非公经济给予了有限的支持。为数不少的民企,特别制造业领域内的生产性企业,成功发行了股票,成了上市公司,经营环境随之发生巨变。但是,股市替代不了连续性的银行信贷支持。固然股市成就了一批民营业主,但这些民营业主实现了暴富梦的代价,却是企业家精神的萎靡与消融。因为我国证券市场制度性的缺失,投机盛行,股市损害了一批原本有着很好潜力的民营企业。一些民企一旦上市,就被股价的投机性波动所困扰,企业主的精力与资源遂被引向维持股价和所谓的市值管理上。在某些极端的事例中,公司上市甚至成了走向衰落的开始。

  至于转向房地产领域的私企业主,也并不都是主动性选择。只要能解决部分土地出让金,拿到的地皮可用作银行信贷的抵押,相比他们原来的厂房设备,这扩展了通向银行信贷的渠道。可以说,是房地产领域相对更多的抵押,吸引着众多民企转向这一领域。建个贸易市场,同时开发一大片连带着的商业地产,在很多地方比较普遍。然而,进入投机性更强也更需要银行信贷支持的房地产,原非他们擅长和熟悉的领域,这预示着更加不确定甚至十分被动的前景。近年来民营企业主业被房地产拖垮的事例,大家看得不少了。

  国有企业是每次银根收紧的最大获利者,尽管他们本意上也不喜欢收紧银根。但是银根越是收紧,更加珍贵的新增银行贷款,越是倾向于国有企业,这是由国有银行与国有企业制度所决定的。相比非公企业,国有企业会获得更多资源和发展机会,尽管其投资效率远低于前者。

  在利率管制下,民企资金需求不仅未能同步下降反而更趋强烈时,市场化利率在银根收紧过程中会大幅上升,国有企业仍能低利率获取大量银行贷款,相当一部分化作了在管制低利率与市场高利率间的套利资本。所以,每次银根收紧,都会带来国有企业主导的影子银行体系的扩张。但这在进一步壮大国企不公平盈利的同时,更严重打击了非公经济,扩大了两者的差距,助长了银行对后者的歧视程度。问题的严重性在于,这抑制了投资效率的提高,扭曲了资源配置,加重了经济结构的不合理,制约了经济长期增长的潜力。

  如果政府支出和国有经济不能在可预期的未来适当缩减,通胀、民企积弱和消费不振,将难以走出已经形成的不良循环。当然,发展非公经济并不意味着货币政策一定是放松的,放松银根也不能解决私企发展的根本问题,但在中国的经济与金融体制没有发生更加根本的制度性变革以前,民营企业的经营环境难有根本改观是不争的事实。

  上周,央行宣布了三年半来的第一次降息,且首次调整了存贷款利率浮动区间,上调存款利率浮动区间上限至1.1倍,下调贷款利率浮动区间下限至0.8倍。不知在这利率市场化的探索步伐中,对民营企业会有怎样的区别对待?这一次,民营企业会因为相对的高效而得到银行厚待吗?

  (作者系中央财经大学教授)

分享到: 欢迎发表评论  我要评论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