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外论一瞥

   

  《每日电讯报》5月10日专栏文章

  德国拯救欧元为时已晚

  尽管德国最终出手挽救欧元,但动作来得太迟。无论德国付出多少,一旦希腊脱离欧元区,欧元区分解局面将难以挽回。希腊正陷入越来越深的危机。在希腊选举中,新民主党虽拿下最高得票率,但党魁萨马拉斯在获得总统授权之后仅数小时,即放弃筹组政府。现在任务将交给第二大党左派联盟的领袖齐普拉斯。齐普拉斯要求撕毁希腊为换取欧盟(EU)、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微博)(IMF)援助而做出的承诺,这一主张将导致希腊退出欧元区。

  希腊青年失业率已超过了西班牙,达到难以置信的53.8%。银行系统无力偿还,信贷暴跌,资本外逃持续上升。只要还留在欧元区,希腊就难有返回增长的合理道路。齐普拉斯似乎相信将有一股变革之风吹遍欧洲,财政紧缩政策将被扫除,财政扩张取而代之。他希望欧元区能允许希腊免除紧缩。

  希腊仍想出老牌来争取欧元区让步,这招在危机开始的三年前就用过:一方面继续支持欧元区,一方面以退出将引发欧元区秩序混乱为挟。这些威胁可能仍有效,但经历了如此多次,德国和欧元区其他国家应该已为应对希腊退出可能引起的震荡做好了准备。但事实上,一旦一个国家决定重新定义主权货币的面值,其传染效应不可能仅限于一国。在这场危机中,德国将盈余存储提供给边缘国家的银行系统。现在德国又表明可以通过增加德国的通胀来提高欧洲其他负债国家的竞争力。这一举措的方向是正确的,但要想扭转危机局面,仍显得杯水车薪。如果这个方案在两年前实施,可能还有用,但现在以德国需求的增加来拉动整个负债国家的生产,的确十分困难。何况,这一提议并不得到所有德国人的认同。

  (作者系英国著名经济评论员杰里米·华纳 贺艳燕 编译)

  

  日本《朝日新闻》5月11日社论

  希望普京践行“开放国家”的承诺

  俄罗斯能生产出世界上最多的石油和天然气,还是与美国并驾齐驱的核武器大国、联合国(微博)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俄罗斯国土从欧洲连到太平洋,广阔之极,但周边多是冲突之地。俄罗斯本来可以在世界经济和安全方面扮演重要的角色,但实际上他们还没能做到这一点。

  握有俄罗斯实权12年的普京再次当上总统,但很明显其政治手段将受到约束。为了让俄罗斯有更大的发展,普京必须践行他在就职演说中所确立的“开放的国家、让世界信赖的国家”的目标,除此别无他途。

  经济方面,前苏联崩溃后的10年间,这个国家疲于应付经济和社会混乱。进入21世纪,由于石油和天然气价格走高,俄罗斯经济获得了快速发展,但这种过于依赖资源的发展方式具有一定脆弱性。俄罗斯应重视亚太地区。9月将在海参崴举行亚太经合组织(APEC)会议,俄应利用这个机会加强同亚太国家的经济合作。比如,引进日本的技术和资金等。

  政治方面,俄罗斯健康的市民社会尚未成长起来,经济增长产生出的中产阶级对政治颇有不满。普京对此了然于胸,也曾强调“强化民主主义、权利和自由”、“扩大市民对国家统治的参与”,但是成果尚不明显。

  外交和安全方面,俄罗斯如果一味与欧美对抗,那可能继续失去影响力。国际社会存在很多严重问题,比如朝核和伊核。俄罗斯应该与他国建立合作关系以建设性地解决此类问题。这样有助于俄罗斯从国外引入技术和资本,提高产业竞争力。

  (梁宝卫 编译)

  

  《经济时报》5月12日专栏文章

  印度投资者为何这么焦虑

  当印度政府在关键性改革、敏感性决策上犹豫、拖延时间,世界对印度发展前景的看法将影响很多方面。尽管备受争议的印度一般避税法(GAAR)推迟一年生效的决策是好的,但这仍是个长拖延。GAAR作为印度直接税方案的一部分,原定于今年4月生效,但受到了外国投资者的强烈反对。根据该法案,印度财税部门将对来自毛里求斯等避税天堂的短期投资(不满一年)征收资本利得税,这减少了外国投资者的投资收益。

  尽管政府能推动一些重大决策,如外国直接投资进入本国零售业和柴油价格改革,但现实可能也不会改变太多。针对土地征购和外国直接资本进入零售业的改革正被热切等待,这些政策的理清将产生极其重要的示范效应,而这个示范效应比改革所带来的收益要更为重要。印度政府宽松的财政政策的冲击力开始显露,通胀水平将上升。为支持财政收入,印度制定了一般避税法,这看上去像是政府为支撑其收入铤而走险的一步,这将带来很多负面性。

  由于印度政府没有认识到问题的起因不是全球性的,而是源于印度本身,这一盲目将使情况更糟。印度各州之间存在激烈竞争,这将导致发展程度不同的地区出现更为突出的差距。同时增加中央和各州间的冲突。

  巨大差距和独特发展将带来其他冲击力,使经济循环和增长将更失去共时性,以国家水平出现的政策介入将更为困难。同时,各州将要求更多发展空间来实施他们的政策,强调自己的利益。这些都带来了政策的不可控性,增加了投资焦虑。

  (作者系摩根大通印度首席经济学家贾汉吉尔·阿齐兹 贺艳燕 编译)

分享到: 欢迎发表评论  我要评论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2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