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A股市场十大思维误区

http://www.sina.com.cn  2012年04月21日 08:39  华夏时报微博

  古月

  近日,一则阳光私募经理与企业老总对赌A股股指3年内重上6000点的消息,被传得沸沸扬扬,引起无数围观。这件事,一看就知道不过是拿股指做由头的炒作,但动静闹得这么大,表明很多人对股指走势的关心,对6000点的怀念。

  这件事虽小,却引起笔者深思。毋庸讳言,在经历了一轮轮下跌后,人们都在反思:A股市场的本质究竟是什么?推动A股涨跌的力量究竟是什么?投资者进场后究竟能做些什么?

  上下求索左右求证后,笔者认为,目前的A股的本质就是圈钱市、投机市、资金市。

  这是A股问世以来,最为显著的特征,也是A股最大的现实。以此为坐标去观察,可以发现A股市场很多现象都可以得到解释;相反,背离这一基本事实,不管是监管者还是投资者,都容易陷入思维误区。

  事实上,20多年来,这类思维误区不断出现,简单归纳一下,至少有十种之多。

  第一大误区,教育投资者。

  20多年来,监管者换了一茬又一茬,但投资者好像总是没有被教育好。A股天生就是个投机市,进场者愿赌服输。监管者最重要的是把游戏规则制定好,当一个严明的法官,不必客串教师角色。

  第二大误区,伪市场化。

  越来越多的事实表明,市场化改革已沦为既得利益者的遮羞布。当年大小股东同股同价的全流通方案、过去3年的新股发行,都打着市场化旗号,却酿成A股有史以来最为惨烈的两大试错。

  第三大误区,限制交易。

  从T+0到T+1,从每天涨跌幅10%到5%,再到新股上市首日换手率不得超过50%……规则制定得越来越细,交易限制得越来越死,但并没有管住炒作,A股最凶猛的股票中,涨幅最受限制的新股、ST股比比皆是。

  第四大误区,机构新股定价。

  新股定价曾经被视为机构投资能力的试金石,但在越来越多的天价发行出现后,人们终于发现,不少新股定价不过是保荐人幕后操作的产物,是人情报价、寻租报价的结果,还是行业平均市盈率靠谱。

  第五大误区,中介机构背书。

  上市公司季报年报等重要公告上都有律所、会计师事务所的专业说明,这些说明曾被股民视为公司基本面最重要的保证,投资者总以为背书机构不会知法犯法,但事实证明,部分专业机构已沦为造假的帮凶,职业诚信已经归零。

  第六大误区,大股东承诺。

  上市公司的董事长与高管,好歹都是成功人士,但现在只要是老股民,估计找不到几个还相信大股东声明的。目前体制下,为了圈钱套现,指望大股东诚信,估计比让骆驼穿过针眼还难。

  第七大误区,机构投资者稳定市场。

  2001年A股崩盘后,监管层认为,机构投资者不够强大是重要原因。经过数年培育,以公募基金为首的机构投资者已成为A股绝对主力,但2008年前后,股市却因为它们涨得更猛跌得更惨。

  第八大误区,蓝筹股更具投资价值。

  2008年的股灾证明蓝筹股靠不住。君不见48元中石油,愁白多少股民头。有人说,买入蓝筹股,收益率跑赢CPI就可以了。且不说能不能实现,就算实现了,买国债岂不更省心!

  第九大误区,战胜市场,战胜庄家。

  前者是机构的呓语,后者是散户的梦话。这些年,A股真的就像滚滚长江东流水,淘尽无数英雄。股神也好,基金明星也罢,事实证明,那都是“浮云”。最新的例子是,去年的私募冠军常士杉旗下两只基金被迫清盘。

  第十大误区,股指与GDP走势密切正相关。

  股指与GDP走势息息相关,这是机构中最流行的观点。过去的十年,中国GDP几乎年年以10%左右的速度增长,累积下来早已翻番,但A股股指却涨幅为零,即使按郭树清的算法,累计涨幅也不过30%左右。事实证明,GDP增速即使与A股相关,但关系也不大。

  凡此种种,不是一竿子打翻一船人,而是提醒市场参与各方,A股就是一个典型的名利场。在利益驱动下,什么事都可能发生,不要一厢情愿地期盼天上掉馅饼,也不要老是听风就是雨,更不要揣着明白装糊涂。(作者为本报记者)

分享到: 欢迎发表评论  我要评论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2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