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杨 萌
“胶囊铬超标”事件产生的市场冲击仍在扩大,药用明胶行业突遭危机,但硬币分两面,规范运作的企业也许迎来的不是黑暗,而是成长机会。
昨日,青海明胶以涨停报收,似乎是在说明着什么,“胶囊铬超标”究竟对青海明胶究竟意味着什么?记者昨日采访了青海明胶的董秘华彧民。
《证券日报》:首先,在“胶囊铬超标”事件中,用工业明胶生产的软胶囊、硬胶囊,与青海明胶生产的正规药用软胶囊、硬胶囊在材料、生产成本以及销售价格方面有什么样的区别?
华彧民:目前,市场上正规的明胶包括两种,一种是骨明胶,另一种是皮明胶。明胶用材存差别,骨明胶是用生骨加工,一般不存在铬超标。而皮明胶,通常会选用灰皮来生产,但是,这次出现铬超标,主要是因为那些生产厂家用的是皮鞋和皮包的边角料,而制革的时候有一道工序是鞣质,就是加进重金属铬,这样皮革就不容易变形,这种皮革俗称“蓝矾皮”,制作成明胶之后,肯定会出现铬超标的情况。铬超标明胶原材料成本不足正规明胶的三分之一。
青海明胶目前产品全部是骨明胶,产量是一年大概5000吨的产量,70%左右是医药用的明胶,20%是食用明胶,公司目前不生产工业明胶。
《证券日报》:青海明胶目前药用胶囊对企业净利润或营业收入的贡献情况如何?
华彧民:目前,公司医药用胶囊的产能在每年100亿颗左右,而目前的产量在每年80亿颗左右。公司2011年空心硬胶囊销售收入7,134.33万元。2011年胶囊业务利润是亏损的,原因是2011年中期公司子公司青海明诺胶囊有限公司将库存中指标不符合国家新药典要求的81,656.63万粒胶囊做报废处理。按照相关企业会计准则,全额计提了资产减值损失685.87万元。
《证券日报》:经过铬超标事件是否会倒逼明胶行业快速升级,小规模明胶企业将出局,公司方面会不会去主动地整合产业中的企业呢?
华彧民:公司所处行业的下游市场主要是医药领域和食品领域,这两个领域的共同特点是受经济波动影响小,发展稳定。同时随着国家对医药安全重视程度的提高,监管力度加大,将促进明胶、胶囊行业发展和升级,那些生产不规范、规模小的明胶企业必将被限制、被淘汰。
公司一直坚持以明胶相关产业为主业,致力于成为细分行业中的绝对龙头,扩产和收购作为行业整合的方式,早在2007年,公司就通过增资收购焦作金箭明胶公司扩大产能和市场份额。
《证券日报》:青海明胶对于药用明胶生产监督方面公司是如何做的?公司方面是如何严格杜绝工业明胶流入药用的?
华彧民:国家监管部门继续加大监管力度的话,对公司以及行业来说都是好事,不论是从百姓健康,还是行业秩序方面来看都是好事,如果此次事件继续扩大,能够限制胶囊厂商采购工业明胶代替药用明胶来生产胶囊,不仅对青海明胶是好事,对国内正规的药用明胶厂商都是好事。
对于药用明胶生产监督方面,公司在生产过程中都会有几道监控、检测流程。我们一共有4—5道监控,在生产过程中包括半成品,公司都会有3到监控程序,成品还会做检测,售后还会有质量的追溯,来控制产品的质量。
《证券日报》:日前,公司刚刚发布了2012年度的一季度业绩预报,公司的净利润出于亏损,为何会出现这样的情况?
华彧民:我们的一季报的确是预计亏损的,其中有合并报表范围变化的原因。此外,与去年同期相比虽然明胶业务的盈利能力有所增强,但是胶囊业务的盈利能力不如明胶业务。
我们希望能够把胶囊行业治理规范,使行业内规范的企业获得更好的生存环境。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