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波幅还有扩大空间

http://www.sina.com.cn  2012年04月17日 04:53  证券日报

  ■本报见习记者 徐 科

  专家指出,汇率改革和人民币国际化要强调稳步推进

  人民币对美元汇率波幅从昨日起扩大至1%,分析人士指出,此举意味着人民币汇率弹性的进一步增强,这符合当前国内外金融、经济的运行条件,是人民币汇率更趋市场化的表现,同时有助于推动人民币的国际化进程,也显示了央行对人民币的信心。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研究员张永军表示,对中国而言,汇率改革更强调稳定,要稳步推进,要应对更为剧烈的市场波动,扩大后的波幅仍然不够。

  针对千分之五的变动幅度,多数受访专家纷纷表示其意义颇为深远。中国社科院国际金融研究室主任高海红认为,人民币汇率浮动区间的扩大,有益于增加人民币汇率弹性,缓解人民币单边升值的情况。在此基础上,人民币在区域以及国际中的地位将逐步提高,人民币国际化又向前迈出一步。

  此前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增强人民币汇率双向浮动弹性,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央行行长周小川更是多次强调称,随着资本流动更为均衡、条件更加成熟,中国将扩大人民币对美元汇率的日浮动区间。今年以来,央行、外汇局等频频提出加快开放资本项目可兑换的议题,金融市场加速对外开放已经开始显现端倪。

  国泰君安固定收益部研究主管周文渊表示,此次汇率浮动幅度扩大“有章可循”,可以将之理解为是人民币走向国际化过程中将要出台的一系列政策的一部分,为将来资本项目最终实现可自由兑换拉开了序幕。周文渊同时称,目前市场比较一致地认为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处在相对均衡的水平,扩大波幅短期并不会引起人民币汇率出现一个趋势性的升值或者贬值走势,它的意义更多的是中长期的。“放松管制,建立更自由的浮动汇率机制是一个大的趋势,央行可以藉此减少对外汇市场的被动干预。”他建议。

  自2005年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启动以来,人民币汇率浮动幅度不断在调整,最初为千分之三,2007年调整到千分之五,再到如今的百分之一,一直呈逐步放开态势。7年时间,推动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允许境内企业持人民币到境外直接投资、通过RQFII为香港离岸人民币市场提供“回流”通路,种种措施显示人民币一直在国际化的道路上稳步前行。但值得注意的是,人民币的国际地位与中国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的地位二者仍旧难以平衡,这也成为金融业界专家关心和讨论的重要课题。人民币汇率波幅扩至1%的“如期而至”,使得人们对于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的继续推进抱有更多期待。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部部长余斌15日表示,长期看来,人民币的两种趋势不会变,一是实现区域化、周边地区可接受化,二是汇率市场化、人民币国际化。

  中国社科院国际金融研究室主任高海红认为,继续扩大汇率波动区间的可能性很大。此次人民币汇率波动幅度扩大之后随之而来的很可能是一揽子金融放开政策,比如利率市场化。

  兴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鲁政委(微博)则表示,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增加浮动幅度应该还可以“更进一步”。希望10个月左右时间,将浮动幅度进一步扩大至2.5%,三年后扩大至10%-20%,此后就接近自由浮动,那时将能够为未来美元的波动提供足够缓冲。

  澳新银行14日发布报告认为,由于中国开始逐步推进资本账户开放的进程,这意味着如果中国央行希望保持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就需要允许人民币汇率更加浮动,未来的一段时间,人民币双向波动增强将是大概率事件。澳新银行还指出,总体来看,中国近期在金融体系改革上举措频频,温州金融改革的具体方案可能很快出台,而近期传言中的深圳和香港试点跨境贷款的举措也可能成真。

  值得注意的是,人民币汇率波动空间扩大虽然会打开人民币在国际市场流动的瓶颈,并且随着人民币的跨境流动频繁、中国经济的增长,人民币在国际货币市场的地位将有所提高,但必须承认,扩大人民币汇率波动区间短期来看只是一个量变,只是为资本项目的可自由兑换拉开了一个序幕,未来需要在汇率形成机制改革上有进一步的推进才能实现预期中的质变。

  专家普遍认为,好的政策需要渐进的过程。近期中国公布的一季度经济8.1%的同比增速表明中国经济处于“调结构”过渡时期,当前形势下,如果完全放开资本项目自由兑换,那么,人民币资产将出现下行的风险,由于我国与国际资本之间存在一定的落差,此时放开这道“防火墙”的话,人民币资产和中国整个信用环境将受到外生的冲击。这最终将导致中国经济出现硬着陆的后果。

  因此,人民币市场化改革乃至国际化,可谓任重而道远。申银万国(微博)首席分析师李慧勇指出,扩大波动区间,也考虑了资本流动对当前中国经济增速放缓带来的进一步过大冲击。而在汇率波幅扩大之时,推进资本项目开放也应该是相辅相成的,这才有助于使人民币汇率真正由市场供求来决定,推进人民币国际化。

分享到: 欢迎发表评论  我要评论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2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