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 证券 > 归真堂上市 “活熊取胆”模式遭质疑 > 正文
蒋丽娟
央视2月26日播出节目《熊之辩》,归真堂(微博)创始人邱淑花一副承受莫大委屈的腔调说道:“如果早知道这样要搞上市这么苦我就绝对不上市,我们好好地过日子。”这令近日处于舆论风口浪尖的归真堂一事继续发酵,引发热议。
某种意义上,我们不能不承认邱淑花女士袒露心声需要勇气。按照邱淑花女士的逻辑,如果不去创业板IPO,没有冒尖,便不会引来如此广泛而强烈的社会关注和尖锐的反对之声,便不会有随后上演的一幕幕闹剧,她自然可以“好好过日子”。
据国家药监局资料显示,目前归真堂生产的产品中,只有“熊胆粉”和“熊胆胶囊”两种产品,获得国家药监局批号(批号分别为Z10980024和Z20054679),而其余30多种产品都未取得熊胆药品或含熊胆药品批号。这意味着该企业存在违规行为。当然,邱淑花叫屈,觉得这么做的不是她一家,整个行业都是如此,为何独独自家成了众矢之的。
的确,目前,我国共计68家养熊企业,整个养熊产业涉及123种中成药产品、183家下游企业,行业总产值高达100多亿元人民币。多家企业的行为同样违规。
这样的违规行为想必也绝非一天两天。既然长期存在,有关的监管部门为何任其发展,无视不作为呢?邱淑花在接受央视记者柴静采访时说,当地“市、县、卫生局有批给我们”。当柴静问及是否因为这些事情受到处罚或遇到麻烦,邱淑花回答“没有,我们从来没有。”
管中窥豹,可见一斑。巨大的经济利益诱惑下,主管部门非但不惩罚,反而为这样的企业发展打开方便之门。所以,笔者深以为,在责问“归真堂”、叩问整个养熊产业之时,我们是否也应该质问下主管部门。正是监管的缺失,致使归真堂创始人邱淑花后来遭受巨大的“委屈”。
法律的缺位,监管的缺失,是很多问题的通病。对此,公众、媒体、民间组织应该充分发挥社会监督的力量。当然,这样的社会监督之路并非坦途。但凡事开头难,不去尝试,停在原地,就永无进步。
其实,我们还真应该感谢“雄心壮志”冲击创业板的“归真堂”。正是它试图上市募钱,才激发了围绕“活熊取胆”的商业和伦理展开的社会大讨论,揭开了该产业的神秘面纱,让更多的社会公众了解了此事。
越来越多的社会公众开始对此发声表态,各种声音激荡其中,我们看到了公开透明、广泛深入的社会讨论正在展开。这何尝不是培育民主,建立规则所需要的社会基础与公众理性。
一次次广泛的社会讨论,便是一次次的社会洗礼,先进的理念得以辨明,正确的思想因之得以传播。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