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中国不会盲目追随违反本国利益的经济制裁

http://www.sina.com.cn  2012年02月02日 02:30  证券日报

  ■梅新育

   初级产品价格最大的影响因素之一就是政治,动乱、制裁和战争都会在市场上产生重大冲击。在其它初级产品行情全面下跌的情况下,国际市场油价之所以依然坚挺,关键原因便在于海湾战云密布,美国又出台了收紧对伊朗制裁的措施。为此,美国正在游说各国配合。然而,无论是从哪个方面出发,中国都没有任何理由盲目追随美欧国家发起的对伊朗经济制裁,遑论进一步收紧了。

  负责任的大国

  不会采取危险决策

   首先,必须指出,美国对伊朗的经济制裁延续时间虽长,1979-1981年制裁结束不久,美国就于1984年再度发起对伊朗全面经济制裁,一直延续至今;但伊朗遭受的经济制裁是美国发起的经济制裁,并不是联合国(微博)决议发起并监督执行的制裁。无论某些美国政界人士、美国媒体如何喜欢以“国际社会”自居,我们都需要认清一个简单的事实:美国≠国际社会。中国是一个独立主权国家,不可能盲目追随美国的步调对伊朗实施经济制裁,除非联合国安理会就此问题达成通过了决议,中国才会执行实施。中国与伊朗之间的一切经贸往来都是在国际规范基础之上的合法交易,所谓“违法”云云无从谈起。

   同时,中国对外政策着眼于追求和平与发展两大主题,希望维护世界和平,为本国和世界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环境。而对伊朗收紧经济制裁只能加剧海湾地区本已十分紧张的局势,推动战乱风险急剧升高,给正笼罩在美欧主权债务危机和新兴市场经济体风险阴影下的世界经济增添不确定性,近来国际大宗商品市场和外汇市场的非正常波动已经充分体现了这一点。倘若战争成为现实,自从次贷危机爆发以来始终未能真正全面复苏的世界经济将蒙受进一步的重创,更不用说相关国家和地区的生命损失了。作为国际社会一个负责任的大国,中国不应也不会采取这种危险的决策。

   作为20世纪以来全世界使用经济制裁手段最多的国家,美国需要深刻反思本国是否过于滥用经济制裁手段。在1914-1990年间的116起国际经济制裁中,美国主导的就有77起;在冷战结束后至2007年新增的80多起制裁案例中,美国参与的就超过60起,涉及全世界一半以上人口。本来,战争和军事政治集团对峙期间才是经济制裁的高发期,但冷战结束后短短16年时间,新增制裁案例就达到1914-1990年76年间国际经济制裁案例的大约七成,美国在此期间发起和参与的经济制裁案例更高达1914-1990年间的近八成,而且1914-1990年间还经历了席卷世界的两次世界大战和冷战,这种趋势无论如何与西方标榜的“民主自由的胜利”背道而驰,更不用说把一半以上的世界人口打成经济制裁受害者如何违反基本的人道主义精神了。

  中国没有理由退出

   参与对伊朗经济制裁严重损害中国本国经济、战略等各方面利益。仅就经济利益而言,伊朗是中国重要的石油进口来源,也是中国消费品、资本设备出口和海外工程承包的重要市场。2010年中伊贸易294亿美元,2011年1-11月已达410亿美元,增长55.8%。而且,中国的技术密集产业在伊朗销路良好,德黑兰地铁便是中国的交钥匙工程,正在力推产业升级的中国没有理由因为山姆大叔一句话而退出这个好市场。

   伊朗在中国石油进口来源中的地位尤其重要,美方称伊朗是中国第三大原油进口来源,仅次于沙特和安哥拉,中国则是伊朗原油最大的买主。尽管公开出版的中国《海关统计》中没有中国从伊朗进口原油数据,但我们可以间接推算。2010年中国进口原油23931万吨,2011年1-11月达23186万吨;公开出版的《海关统计》显示,2010年中国进口伊朗“矿物燃料、矿物油及其蒸馏产品;沥青物质,矿物蜡”金额为131亿美元,2011年1-11月已上升至210亿美元。根据伊朗产业结构,假设进口的上述伊朗产品均为原油,且进口价格为当年中国原油进口平均价格,那么可以推算得知中国2010年进口伊朗原油2316万吨,2011年1-11月进口2715万吨。这样,假如中国停止从伊朗进口原油,面对由此造成的一年近三千万吨原油缺口,中国该从何处寻求货源弥补?即使其它国家、其它石油公司可以提供替代油源,由此造成的国际石油市场垄断加强、油价上涨等结果也非中国所乐见。毕竟,多年来遭受国际石油巨头千方百计排挤的经历早已深刻教导了中国人,必须大力抑制国际石油巨头垄断权势。

   由于中国综合国力强劲增长,也由于美国多年来对中国企业实施了众多不合理的严厉限制,美方并无能力强迫中国在此问题上屈从于美方的意志,连能够让中方投鼠忌器的制约因素也不是太多太强。

   按照奥巴马以前反对而前不久签署的收紧对伊制裁新法案规定,美国将禁止与伊朗中央银行有业务往来的外国金融机构进入美国金融市场;而伊朗央行在协助本国贸易方面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别国要想得到该法律豁免,就要用实际行动表现已经大幅减少从伊朗进口的石油。外部认为,这项法律会增加向中伊经贸提供融资的中国金融机构的压力;但不要忘了,由于美方金融监管部门长期阻扰,中国金融机构一直很难获准进入美国金融市场,很难获准在美开设分支机构,在美国金融市场上如此微小的或有利益损失,足够威慑中国放弃重要得多的对伊经贸利益吗?

   在实践中,美国国务院已于1月12日宣布制裁3家与伊朗开展能源业务交易的外国公司,中国大型国企珠海振戎公司名列其中,制裁内容为“不能够取得美国出口牌照、美国进出口财务安排以及美国国内任何一家金融机构1000万以上贷款”,等等。但振戎公司从未与美国任何企业开展过任何合作项目,致使这些制裁条款被振戎公司新闻发言人讥讽为“实在让人摸不着头脑”。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事实早已证明,美国发起的众多经济制裁常常无助于实现其所宣称要达到的目的,反而会制造严重人道主义灾难。新中国建立伊始,美国就对中国实施了全面贸易禁运,直至1972年尼克松访华方才宣布取消,对于制裁造成的人道主义苦难,中国人民感同身受,不可能同意将同样的苦难强加于无辜的他国人民头上。仅冷战后美国参与的经济制裁就已经把全世界一半人口打成了受害者,其它国家是否愿意再次参与亲手制造一场新的大规模人道主义灾难呢?

   之所以说美国发起的经济制裁常常不靠谱,还因为美国不少经济制裁不但未能损害它要制裁的对象,反而损害了自己的政治和经济利益。在1981年底发起的苏联天然气出口管道制裁中,美国的制裁措施既没有阻止苏联天然气管道建设,也没能阻止西欧和日本参与这个项目,最后不得不在1982年11月宣布取消此项制裁,只落得个美国相关产业公司至少丧失22亿美元订单,美国对苏出口在整个西方对苏出口中占比从1975-1978年的25%下降到1984年的0.4%,美国公司被普遍认为是“不可靠供货商”而从此在苏联东欧难以获得合同,其负面影响甚至一直延续到苏联解体之后,美国与欧洲、日本盟国的关系也大大恶化。当时建成的苏联天然气管道则成为东欧、中欧、西欧众多国家及其人民的能源供应生命线,地位至今仍十分稳固。

   和为贵。其实,除了宗教信仰之外,在除以色列之外的整个中东地区,伊朗堪称与美国政治体制最为相似的国家。既然美国能与这一地区的众多君主制国家相处甚欢,为什么不能拿出勇气与伊朗实现关系正常化呢?

   (作者为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研究员,文章观点仅代表其个人意见)

分享到: 欢迎发表评论  我要评论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2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