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刘云龙:养老金入市促进资本市场改革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12月31日 08:39  华夏时报微博

  本报记者 商灏 北京报道

   讨论已久的中国版401K计划能否在证监会新任领导的推动下加快实施步伐,并成为2012年A股市场最大制度性红利,许多人表示怀疑。

   面对上证指数所谓十年零涨幅,以及所谓股市扩容和资金面紧缩之间的严峻矛盾,证监会主席郭树清与社会保障基金理事会会长戴相龙最近就全国近2万亿养老保险资金投资入市问题发出公开应和。社会各界却对于郭主席与戴会长相关表态,有很多争议。其核心在于,中国股市的现状若不改变,养老金投资入市会否结局很糟糕?所有的担忧,还涉及到我们所看到的最新的新闻报道,克鲁格曼在《纽约时报》发表观点称,中国经济崩溃的前兆已和当年的日美很相似,最明显的特征在于,中国股市持续多年陷入低谷,而楼市经历疯狂之后所受到的政府严厉管控未必能持久。这些背景,与决策部门突然提及养老金投资入市问题,有怎样的密切关联?紧接着,会有怎样的政策配套?

   国内较早研究美国401K计划的学者、权威的养老金专家、中国人寿保险养老金股份有限公司资产管理部总经理刘云龙博士,被认为是中国版401K计划及长期资本战略的倡导者和支持者,他将郭树清的IPO分红新政看做是资本市场制度变革的开始,认为其事关养老金入市的长期资本战略。

   2011年12月21日,刘云龙接受《华夏时报》记者特别专访,深入阐述了他的看法。

   《华夏时报》:从纯粹的从事养老金投资研究到展开全面的养老金投资分析和管理,您的工作变换与市场的变化是否有着某种联系?

   刘云龙:我们所管理的资金2011年超过400亿人民币,预计2012年大概有550亿人民币,这相当于排名前十五的基金公司所管理的资产额。

   最近这十年一直潜心研究养老金,8月份应证监会祁斌主任之邀,前去做了一次有关401K的主题演讲,产生非常大的社会反响,让我觉得很意外。因为所谈的内容在十年前我已有研究文章发表,但一直没有引起多少关注。现在,许多媒体热烈讨论相关问题,特别是《华夏时报》,似有先见之明,几个月前就特别关注养老金发展问题,用很多版面刊登了相关文章,这很难得。

   《华夏时报》:您对这一问题所作的许多十分重要的深入研究分析和思考,似乎正在开始深刻影响着决策部门的判断和抉择?

   刘云龙:很多年前,有关决策部门就已经注意到美国的401K。从2004年开始,中国已建立起类似于401K的所谓企业年金制,但二者之间未必可以画等号。美国401K来自于税法有关条款,是一种延迟纳税的税收安排,也是一种合格的养老金体系,而非单一的养老金品种。由此来看,中国的企业年金制尚需扩大体系规模。

   《华夏时报》:当前人们首要的疑虑是,养老金投资入市对于结束目前股市低谷状态究竟有多大作用?意义何在?您怎么看?

   刘云龙:有人反对养老金投资入市,从一定意义上说,并非毫无道理。

   里根时代,为了复兴华尔街,美国将私人养老金大肆投资于股市。1982年,道琼斯指数首次突破一千点,之后一路涨到一万四千点。目前美国养老金持有国债占比19%,是所有机构投资者中第一大户。英国的养老金也主要投资于国债市场。其他国家为寻找保值增值路径,也都允许养老金投资入市。

   但为了控制风险,世界各国对于养老金投资入市,都有严格的比例限制,通常都动态控制在20%的比例标准之下。养老金现收现付的积累模式,决定了其必须战胜长期的通胀风险。因此,购买国债是一种比较好的投资匹配方式。

   就中国而言,中国的养老金实际已在通过选择专业的投资管理机构,进入股市。养老金的公共性和长期资本的特征,使其成为中国股市的一道防线。因此,它在股市底部出手,所谓危难之际显身手,是有道理的。其最主要的功能,是给市场以信心。而作为机构投资者,其对入市风险,长期来看,必然有最基本的判断。也正因如此,其必然坚持稳定稳健,着眼长期获益的投资原则,而不会与普通股民争利。它是笑傲江湖里的风清扬,是世外高人。养老金进入市场要挣的是大钱。除了保护好自己,还要选择好时机。

   《华夏时报》:虽然决策者有信心推动养老金入市,但诸多争议之核心,在于中国资本市场得到根本改造之前,养老金投资入市会否结局很糟糕?

   刘云龙:这种担忧确实存在。但我们大家已经看到,郭树清主席上任之后,所谓“郭氏新政”,首要一条,是创造制度红利,建立股市分红机制,以保护投资者利益。这条路,郭主席已表示要坚定不移地走下去。其次,他才提到养老金投资入市的问题。这种先后顺序,显然有内在逻辑。第一个逻辑是,首先创造好的股市环境,然后让养老金放心地进入。这一点,各方面都应给予特别关注。第二个逻辑是,长期资本入市,是资本市场长期牛市的基础。

   “郭氏新政”更大的逻辑在于,中国资本市场长期以来的制度变迁为何艰难?许多人认为是几大利益主体在博弈,而养老金入市,将具有推动资本市场进行变革的伟大力量。养老金所代表的,是全国老百姓,这股力量的独立性和强大性,在于其具有四两拨千斤的号召力和感染力,是推动监管部门改革股市的特别重要的力量。

   资本市场自身改革离不开养老金入市,养老金必须参与市场规则的制定,必须发出自己的声音,唯其如此,中国资本市场的未来才有希望。

   《华夏时报》:美国401K经验,似乎支持养老金投资入市,但金融危机以来,其式微迹象明显。在中国市场,养老金投资入市是大牛市的前提还是市场发展的结果?

   刘云龙:全球4.4万亿美元公共养老金总额,美国占了一半,但美国全部养老金总额有16万亿美元,美国401K只有2.7万亿美元。美国养老金对资本市场的影响,要从长期来看。在道琼斯指数30年间14倍涨幅的同时,美国GDP涨了4倍。许多数据表明,美国养老金账户资金和道琼斯指数的相关性非常大。

   如果美国经济未来长期放缓,401K的市场价值波动可能会很大,也意味着养老金将会缩水。这一点要认真看待。但长期来看,401K依然会长期地、高比例地投资于资本市场。美国实践已经证明,真正战胜资本市场的力量,是时间的力量。

   《华夏时报》:决策部门的理性决策的背后,有学者所做的大量深入严谨的分析和科学认真的评估以及最明确的判断,从历史的和现实的大背景来看,您认为养老金投资入市会有怎样具体的落实安排?又有怎样具体的风险预测?

   刘云龙:我们首先要判断两个风险:一是投资风险,即失误或选错时机,导致资产波动;二是不投资风险,2万亿地方社保资金放在省地市做储蓄存款,存在贬值的风险。

   国务院目前对于地方社保这笔所谓基本养老资金有一个管理办法。但这笔钱由谁来集中投资?戴相龙理事长最近表示支持成立一个专门的投资机构来加以投资管理。

   总的来说,这笔资金的投资,应坚持市场化的方向,而不能采取行政管理的办法。

   从具体时间安排来看,2012年上半年相关机构成立之后,应会有所动作。

   《华夏时报》:请您预测一下,养老金投资入市之后,将会促使市场出现怎样的发展变化趋势?资金规模、投入步骤将有怎样的特征?

   刘云龙:2012年股市一个明显的趋势是,养老金将加速投资入市。规模上,2万亿养老金将委托专业投资机构逐步投入市场。管理办法将参照社保基金理事会模式。在A股市场,这部分投资将扮演一个非常稳健的投资人角色,谋求长期回报和收益最大化,并由小到大,逐步加大投资比例。其2万亿的体量超过社保基金理事会所管理的资金,涉及全国各个层面,社会关注度空前,对市场的影响力也是空前的。其与社保基金有竞争关系。未来其收益率水平应类似于社保基金的组合水平,二者不会相差太大。

   我个人并不很主张社保资金高比例进入股票市场。社保资金帮助推动中国资本市场,这个作用,目前正在发挥,但不宜过高比例投入股市。将来应更多投入债券市场。现有的公共养老金盘子太小,未来还应学习美国经验,通过税收优惠政策,大力发展社保基金以外的私人养老金制度。优惠的税收政策,将鼓励老百姓把更多闲钱汇集到私人养老金中来。

   我认为,在存量的养老金里,郭主席试图推动其中尚未运用的资金投资入市。下一步,将推动增量巨大的私人养老金投资入市,使其变成长期资本。这相当于更多老百姓退休之后,将获得一份大礼包。

   由此来看,我估计到2035年前后,中国养老金规模将达到79万亿元人民币。因此,未来中国经济大有希望,中国也因此必须搞长期资本战略。

   《华夏时报》:理想很美好,现实却有很多既得利益存在于市场之中不会轻易退让。您认为需哪些充分必要条件来实现理想?

   刘云龙:这是大家共同的担忧,也往往令我们感到无奈与失望。但通过某些制度设计,可以有所作为。

   很多问题积累多了,改革便成为共识。资本市场现在大家都认为要接受改革,既得利益集团也到了要决定自己的进退的时候了。比如市场分红、退市等问题,应可以有所突破。

   难就难在既得市场利益主体能否真正让开一条路。

   《华夏时报》:如此来看“养老金投资入市会否结局很糟糕”这样的问题,或许特别值得决策部门深思?如何避免糟糕的结局?

   刘云龙:的确如此。但其实如果真的社保出了事,可能会是一股强大的倒逼力量。所以养老金这样的老百姓养命钱入市,是给资本市场戴上了紧箍咒。

   这是对政府改革决心的一种考验,也是资本市场改革制胜一招。

   只要养老金投资入市了,虽然是微小的一步,但很可能会激荡市场,改革将因此不可避免。

   所以,分红制度一定要先生根着地建立起来。

分享到: 欢迎发表评论  我要评论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