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今日视点:企业可自主推迟IPO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12月16日 07:00  证券日报

  ■ 赤择远

  IPO是企业自主选择的结果,还是政府主导的结果?笔者认为,IPO是企业自主选择的结果。当然,在企业上市过程中,监管层也扮演着“守门人”角色,为资本市场把好关,将不合格的企业拒之门外。

  新股发行的最终方向是市场化。对这一点,监管层也多次提及,并且已经付诸行动。同时,有监管层的高层人士曾公开表态“相信不会开倒车再回到行政干预价格的时代了”。

  笔者也认为,新股发行确实不应再回到行政干预价格的时代。因为如果市场一下跌就停止新股发行来刺激市场回暖,这样的回暖实际上是人为因素作用下的回暖,不是市场自身运行规律的结果,是与市场化方向背道而驰的。

  犹记得2009年6月10日,证监会公布IPO新规,并自当年6月11日起正式施行,桂林三金成为市场化改革的第一股。现在来看,在两年半的时间里,最大的成功当属一级市场的“去行政化”改革基本到位。新股发行体制市场化改革的初衷,就是要通过一级市场“去行政化”,褪去行政色彩,并还原市场本色。如今,A股一级市场已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IPO市场化改革取得显著成效,并已达到预期效果。

  有业内人士曾这样描述:市场化改革前,一旦大盘股上市,股民就会变成惊弓之鸟,惶惶不可终日;市场化改革后,如今大盘股上市,股民心平气和、镇定自如。市场化改革前,一旦熊市来临,股民和机构就会借舆论之威,胁迫政府动用行政命令关闭一级市场,于是,股市完全丧失融资功能;市场化改革后,如今无论牛熊,政府不再行政干预新股发行节奏,更不会再采用行政命令关闭一级市场。市场化改革前,所有新股发行市盈率按照“行政窗口指导”一般不得超过30倍,因此,即便大牛市冲向6124点时,大批新股的发行市盈率也只能选择29.999倍;市场化改革后,政府终于不再行政干预新股发行定价,这是一种文明与进步。

  市场化,脱离行政干预,是新股发行的最终方向;上市,是企业自主选择的结果。而过会的企业选择什么时候上市,现在也可以由发行人根据市场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发行时机。当然,前提是要在有效的发行期内。这样做的好处是,在拟上市公司拿到批文后“机不择时、时不再来”的僵化的发行方式将彻底改变。

  其实,在一些相对成熟的市场,推迟发行的现象也是较为普遍。以香港市场为例,今年9月以来,多宗原计划于今年内登陆H股的大型内资机构迫于全球资本市场波动的压力,推迟了其发行计划,其中原计划融资规模超过10亿美元的发行就有多起:

  三一重工基于9月22日市场大跌4.85%,宣告推迟其最多33亿美元的港股IPO。该公司于9月19日开始路演,但仅开始一天便宣告推迟零售部分公开招股。

  徐工机械宣告推迟最多15亿美元港股IPO,该项目原定于9月26日开始路演。尽管已经确定价格区间并且新增6家簿记人以增加承销团数目至12家,发行人仍决定市场状况太差而取消路演。该项目未获得基石投资人认购。

  2011年12月12日,海通证券宣布推迟其最高融资金额为16.7亿美元的IPO。海通证券于12月1日开始路演,原定于12月8日定价,但在定价推迟至12月12日之后,公司宣布推迟整个IPO计划至2012年。

  由此不难看出,选择合适的时机发行,是企业自主选择的结果,并非政府能够主导的。但是,我们也要认识到,A股市场目前相对来说还不成熟,在这过程中,有更多的东西需要学习、需要改进,并在学习中成长,在成长中改进。

分享到: 欢迎发表评论  我要评论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