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专家称应理性应对经济放缓 货币政策仍将稳健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11月29日 04:40  证券时报网

  编者按:又到一年岁末时。经济增速回落,通胀压力缓解,硬着陆风险增大,货币政策松动呼声频起……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召开在即,明年宏观经济政策何去何从,值得思量。本报从即日起推出“2012经济政策前瞻”系列报道,通过梳理经济大势,体察下一步政策走向,敬请垂注。

  证券时报记者 贾壮

  越来越多的迹象表明,中国经济增速将会继续放缓,现在还存在分歧的问题是经济是否会硬着陆。在此背景下,呼吁宏观政策特别是货币政策放松的声音不绝于耳。

  即将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确定明年宏观经济政策和目标,从已有的信息来看,明年货币政策很有可能继续保持稳健基调。业内专家认为,经济增速放缓源于增长潜力回落,而非紧缩政策影响的周期性下降,这一事实必须平静接受。在此基础上应该尽快寻求结构调整和经济转型,尽量保持经济平稳增长。

  增速回落源于潜力下降

  今年前三季度经济增速分别是9.7%、9.5%和9.1%,这种逐季下降的趋势很容易让人联想到经济硬着陆,对于今年四季度和明年经济增速的预期以悲观论调为主。

  发出悲观声音的包括政府官员。在日前召开的2011年中国工业经济运行秋季报告会上,工信部运行监测协调局副局长黄利斌预计,明年我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将比今年低1到2个百分点。

  应该如何看待经济增速回落呢?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刘世锦认为,经济增速回落不能仅仅看成是宏观紧缩政策背景下的周期性回落,而是意味着中国中长期增长潜力的下降。中国增长速度自然回落实际上是好事,是中国顺利渡过了工业化高速增长的一个成功标志。

  全国人大财经委副主任委员吴晓灵日前也表示,全球经济进入了一个与制度改革同步的缓慢复苏的时代,中国经济在2012年增速放缓是大概率事件,经济增速应该在8%至9%。“如果政策正确,明年还是赶超其他国家的大好时机,中国最大的风险是转型遇到痛苦就放弃,就是货币政策的开闸放水,实际上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型是一个痛苦的过程,只有深化改革才能平稳过渡。”

  在兴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鲁政委看来,中国经济的内需(特别是投资)在很大程度上是由政策调节的。在政策由紧转松的关口,随着前期政策累计效应的持续显现,内需回落至谷底,这也必然是企业感受最困难和经济数据表现最差的时期,所以经济数据出现目前的反应是再正常不过的。“但不必担忧的是,政策紧缩没有继续,微调已经开始,新增信贷余额已开始反弹,而预计广义货币供应量(M2)同比增速也将在2012年第一季度出现反弹。这意味着当前的经济状况是调控周期中的谷底,随着政策的微调,未来经济即将趋稳回升。”鲁政委说。

  货币政策保持稳健基调

  接受经济增速放缓不代表放任经济增速下滑,刘世锦指出,今后几年中国经济将由高速增长转入中速增长,要争取让台阶下得比较平滑、比较稳,稳增长仍然是明年和今后几年的重要政策目标。

  决策层并没有等到政策基调改变才采取措施,进入三季度之后,一系列的稳增长政策陆续出台,货币政策方面包括面向小微企业的金融服务政策、差别存款准备金率参数调整等,财政政策包括结构性减税措施、降低小微企业负担等。

  已经采取的政策措施,在官方来看应该叫做“预调微调”,预计这种调整将会延续到明年,货币政策方面的整体基调不会发生改变。2005年以来,只有在金融危机冲击最为严重的2008年和2009年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而且2009年的宽松政策从下半年开始已经逐步退出。目前的经济运行态势,显然不具备促使货币政策全面放松的条件。

  瑞银证券特约首席经济学家汪涛说,在中国,政策放松通常比政策收紧要容易得多,因为放松政策时,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和银行的利益很容易达成一致。由于地方政府目前正在换届,而新一届领导班子在上任第一年(2012年)往往更具投资倾向,要求中央政府放松政策的压力已然上升。在这一背景下,未来数月中央政府可能会尤为小心,避免释放过于强烈的放松信号。

  实践当中,相关部门的确是在尽量避免外界对于微调政策的过分解读。此前,浙江地区农信系统部分机构的差别存款准备金率由16.5%恢复至16%,对于政策调整,有关部门特别强调,这仅仅是一次政策结构性定向调整事件,市场不宜将之视为政策的全面转向。

  在刚刚公布的《2011年第三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央行对于当前货币环境有一个总体判断。报告指出,M2增速回落是稳健货币政策有效发挥作用的结果,符合宏观调控的预期。尽管M2增速从数值上看比前几年低,但考虑到金融创新等因素,货币条件与经济平稳较快增长仍是基本相适应的。

  虽然央行承认物价上涨得到控制,但仍然强调未来物价走势的不确定性,一是因为通胀预期短期内难以轻易改变,二是目前经济内在扩张压力依然存在。出于对增长和通胀的通盘考虑,央行提出的政策方向是,“货币信贷增长向常态水平回归,与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相适应”,同时要“合理运用利率等价格调控手段,调节资金需求和投资储蓄行为,管理通胀预期”。

  在具体的货币政策工具方面,中金公司首席经济学家彭文生分析说,热钱净流出反映全球投资者避险情绪上升,国内和海外对流动性资产的需求都将上升,因此即便央行流动性供给不变,流动性也将更显紧张。预计央行将加大主动投放流动性的力度,但对于全面下调准备金率的政策信号意义仍将维持谨慎。

  汪涛预计,在任何情况下,未来12个月里央行都不会降息——即便2012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降至3.5%,实际存款利率也仅仅是升至0。并且,中国主要通过控制基础货币供应和信贷额度来管理货币政策,而非调整利率水平。

分享到: 欢迎发表评论  我要评论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