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导报记者 时超
“我行17日发行306天私人银行类理财,30万元起,年化参考净收益率6.8%”、“5万元起,计息周期90天,年化收益率高达5.2%”……最近,济南市民王先生发现自己收到的银行理财产品推荐短信密集了不少,而且全部是1个月期限以上的中长期产品。
经济导报记者随后采访了解到,受到银监会不断收紧短期理财产品的影响,众银行纷纷调整产品结构,加大了中长期理财产品的推介。仅11月前两周,中长期产品的发行量和收益均出现了大幅上涨。
不过,天杰投资顾问程强等分析人士认为,短期理财市场缺失后,银行失去了一大揽储利器,银行大力推广中长期产品,或有借此提前揽储的打算。其表现为不少银行将其高收益产品的到期日设定为12月的最后一天。以此估计,本周将会迎来1月期理财产品的发行高潮。
中长期产品量价飙升
“您可以购买一些中长期产品,收益比较合适。”19日,导报记者以投资者身份来到济南市建设路兴业银行一家网点,其理财经理推荐的产品均在1个月以上。而随后,导报记者又走访了其他几家银行网点,也发现有类似的现象。
“银监会近期严禁银行通过发行短期理财产品变相高息揽储、规避监管要求、进行监管套利,许多银行暂停了此类产品的研发工作,然而银行依旧有借助理财产品吸引资金的需求,所以中长期产品自然成为银行在年末力推的重点。”程强对此分析道。
导报记者了解到,今年前10个月,国内各商业银行共发行各类理财产品19153款,投资期限在1个月以上的中长期产品只有7370款,仅占发行总量的38%。然而,中长期产品的颓势在进入11月后开始得到明显改善。11月1日至18日,国内商业银行发行的理财产品总量为1296款,中长期产品达到596款,占发行总量的45.9%,数量明显增长。
与发行量上涨相呼应的是,中长期产品的收益率也明显上升。
提前打响的吸储战
“银行不会轻易放弃理财市场。”程强向导报记者表示,理财产品大量发行不仅能给其带来收益,更可以缓解其目前较大的资本压力,特别是在如今资金紧张的情况下。
资金紧张态势从今年上市银行三季报数据可以看出。在紧缩货币政策以及高通胀的双重压力下,银行的存款负增长已逐渐成为普遍现象,四大行中仅有工商银行(601398)在三季度存款呈现正增长,建设银行(601939)、中国银行(601988)当季流失的存款均超过千亿元,这无疑加重了银行达到银监会资本指标要求的难度。
导报记者同时发现,在临近年底时段,市场资金面紧张态势愈显。18日上海同业拆放利率中的隔夜利率就上涨至3.1254%,较前一日上涨了0.87个基点,而近期银行间票据甚至涨到年化收益率8%至10%的水平。
有分析师向导报记者表示,正是在短期理财受限和资本压力的双重影响下,部分中长期理财产品临危受命,成为银行揽储手段。
导报记者在调查中发现,某些银行目前正大力发行投资期限在30天或40天左右的理财产品,而这些产品的到期日均在银行年底大考日(12月30日)附近。如浦发11月21日截止销售的一款“债券盈添利计划”2011年第162期的个人专项理财产品,年化收益率为5.10%,投资期限为37天,到期日恰在12月29日。此外,平安银行的“稳健型债券类人民币理财计划YF6839”,预期收益率为5.30%,投资期限为44天,到期日为12月31日。而深发展、农行、中行、交行都有到期日为12月30日左右的理财产品,其收益率均在5.0%左右。
“投资者在理财产品到期后,很少会立即动用这笔资金,因此可以作为活期存款留在银行,使得银行资金在一定时间内得到补充。”程强表示,如果这样看来,虽然短期高息理财产品遭禁,但是银行依旧可以借助发行1月期理财产品的方式达到揽储目的。
而导报记者发现,上述在售产品的收益率普遍在5.0%以上,部分甚至直逼6%,均高于10月份同类产品平均3.98%的收益率水平,的确有些再掀高息揽储的意味。
“预计近期1个月左右期限的理财产品会形成井喷态势。”有银行理财分析师向导报记者表示,随着监管层对银行超短期理财产品的限制,银行在理财产品的发行中也会有所变通,对于投资者来说,中长期产品已经替代短期产品,成为资产配置中较好的选择。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