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李春莲
9月19日下午,晶科能源召开紧急发布会,就其海宁工厂的污染问题予以解释,并证实公司确实存在污染,已全面停产1.2G瓦的电池生产线。由于晶科能源身陷“污染门”事件,也引发了公众对光伏行业环境问题的诸多担忧。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的行业分析师表示,杜绝光伏产业污染的核心关键不是技术而是成本。
经环保部门调查,晶科能源的污染是由于在生产过程中所产生的污泥堆放不规范,导致雨水将其冲入河道,进而引发河水中氟离子超标了9倍。而实际上,海宁市环保局副局长陈洪明接受媒体采访时公开表示,今年4月,海宁市环保部门就已发现浙江晶科能源公司“雨污分流不彻底”,导致部分污水进入雨水管道,并对该公司发布警告,但晶科能源执行不力。
一位不愿意署名的分析员告诉《证券日报》记者,此次事故是由于晶科能源海宁工厂操作不规范,未能按照规定对固体废料进行处理造成的结果,属于人祸而非天灾。晶科能源未能按照要求进行整改,最终酿成此次事故。
民生证券研究员陈龙表示,废料处置不规范,海外上市公司晶科能源陷“污染门”事件,引发公众对光伏行业环境问题担忧。光伏行业污染问题主要存在于上游多晶硅制造企业,多晶硅生产的副产物主要为四氯化硅,1吨多晶硅对应10-20吨四氯化硅,四氯化硅废液如果直接排放处理会对环境造成极大危害。
中投顾问新能源行业研究员萧函则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目前光伏产业的多个环节均会产生污染物,而目前国内的现状是大多数光伏企业规模较小,为了节约成本,没有采用最先进的生产工艺和设备,也没有对污染物进行无害化处理,从而导致了一系列环境问题。据了解,不少光伏企业仍然将其生产的废水直接排入到雨水管道,而不是将废水送入污水处理管道,再与雨水管道合并,之所以偷工减料是为了逃避污水处理费。
“杜绝光伏产业中的污染问题,技术不是关键,成本才是问题的核心。处理污染物要求企业采用先进的生产工艺,这将会大幅增加光伏企业的生产成本,对于竞争激烈的光伏产业而言,大多数中小企业不愿意承担这样的成本,从而导致污染问题难以杜绝。”萧函说。
此外,光伏产业的发展总是围绕着速度与质量的争议。陈龙指出,最新上报的《“十二五”太阳能光伏产业发展规划》显示,到2015年,多晶硅生产实现产业规模、产品质量和环保水平的同步提高,平均综合电耗低于120kWh/公斤,副产物综合利用率达到99%以上,在能耗方面不合格的企业将被关停、淘汰。
同时,只有多晶硅产能规模到千吨,才能够比较经济的将副产物四氯化硅进行循环利用,这对企业技术和规模有着较高要求,在现有成本压力和环保水平下意味着多晶硅规模上万吨才能够达到,万吨级厂商规模优势显现。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