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全球经济复苏尚待时日 中国经济转型亟待加速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9月07日 17:10  中国证券网

  新华社记者罗宇凡、王培伟、沈汝发

  7日,在第十五届中国国际投资贸易洽谈会的资本论坛上,社科院副院长李扬表示,全球经济的恢复仍将是个长期的过程,在这种背景下,中国经济应在建设创新型国家、大力发展服务业、积极参与国际规则制定等方面加快转型脚步,应对复杂的国内外经济环境。

  全球经济复苏将是长期过程

  2011年,随着美国主权债务危机和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的连续爆发,人们对当前国际经济形势的担忧进一步加深。

  李扬在第十五届投洽会资本论坛的主题演讲中表示,当今的全球经济进入了一个长期波动和低速增长的恢复时期。这个时期可能延续较长时间。

  李扬指出,形成这一判断的基本根据是,世界各国,特别是发达经济体,都正经历着痛苦且全面的国内经济调整,主要涉及四个方面:经济发展方式、经济结构、金融结构、财政平衡状况。这使得发达经济体普遍陷入了两难困境:要想真正恢复经济,必须至少在上述四个领域的调整中取得实质性进展;而调整过程的推进,势必对其经济恢复进程产生严重负面影响。

  以上分析意味着,就严重程度及延续的时期而言,此次危机确实与上个世纪30年代危机以及70年代危机相仿。“从2007年开始,世界很可能将经历一个10到15年的经济低迷阶段。”李扬说。

  全球经济格局迎来变革契机

  不过,正在遭遇的危机也给全球经济的变革带来了新的契机与可能性。

  “以2007年发端于美国的国际金融危机为标志,全球经济发展正进入一个新的时期。这个时期的基本趋势就是,完全以发达经济体主导的全球化旧格局已渐入迟暮;在未来的全球发展中,广大新兴经济体可望逐渐发挥重要的作用。”李扬表示。

  在实体经济领域,上个世纪80年代末以来,新兴经济体在全球产出中的增量贡献就一直高于发达经济体。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后,发达经济体的长期低迷和新兴经济体的持续增长,更成为不可逆转的长期趋势。

  “在这个此盈彼缩的历史过程中,新兴经济体将逐渐发挥引领全球发展的作用,并持续冲击完全由发达经济体主导的旧的全球化模式。”李扬表示。

  面对国际经济形势的新趋势和新变化,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经济体如果想扮演更重要的角色,同样也需要付出更大的努力。

  “如果说,以美国为首的发达经济体的经济恢复还需很长时间,那么,包括我国在内的新兴经济体的转型同样也不可能一蹴而就。在这个意义上,能否抓住战略机遇期,从根本上讲取决于我们能否比发达经济体下更大的决心,以更快的速度和更高的质量,实现国内经济的转型。”李扬说。

  五项转型应对新挑战

  李扬表示,现在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我国过去几十年的发展,事实上正是在对上述由发达经济体主导的旧的世界经济格局高度依赖的条件下实现的;而这种依赖,已经逐渐显现出不协调、不平衡和不可持续性。同时,由于我国经济发展迅速,诉求在不断增加,我们又是最迫切希望对现行国际经济和金融秩序进行改革的国家。因此,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是我们抓住战略机遇期的关键。

  如何应对新的国际经济发展形势下的新挑战,李扬提出了五点建议:

  首先,建设创新型国家。任何一次全球性大危机都与科技发展的周期有关。因此,任何一轮经济危机,总是由新经济、新产业引领而走出,并重新走上平稳较快发展之路的。这样看来,我国经济结构的调整重点,应当特别关注“推动我国经济发展更多依靠科技创新驱动”,“把发展创新型国家作为经济转型的第一要务”。

  第二,大力发展服务业。重点应置于金融保险、现代物流、工程咨询、会计律师、信息增值服务、劳动力市场、教育培训等现代领域;置于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服务民生的领域。

  第三,深化金融改革和发展。金融改革和发展要有新思路,要全面转变理念,将金融业从高高在上的金融资源的垄断者的地位上“下凡”到为企业和居民服务的现代服务业的新平台上;同时,不断完善金融结构,重点在于创造有利于股权资本形成的机制。

  第四,“三化并举”。在积极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同时,绝不能忘记农业的现代化。要着力消除制约城乡协调发展的体制性障碍,促进公共资源在城乡之间均衡配置,促进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平等交换和自由流动。

  第五,积极参与国际规则。积极推动改革国际货币体系、进一步推动自由贸易,反对任何形式的保护主义、加快国际监管制度的制定及监管合作等。(完)

分享到: 欢迎发表评论  我要评论

> 相关专题: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