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通胀之患 心态更乱

  ⊙本报记者 周宏

  2011年7月的最后一个交易周,充满了“戏剧性的场景”。戏剧性之一,曾经在月初大声看多唱多的诸多卖方在当周终于低下高昂的头;戏剧性之二,在通胀忧患下,大量的基金观点趋于谨慎并导致了普遍的减仓现象,根据一些数据估计,上周开放式基金的平均仓位下降超过3个百分点。戏剧性之三,个别公司重拾了增仓的步伐,但短期内这样的操作还看不到机会。

  一句话,整个行业的想法都乱得可以。

  ⊙本报记者 周宏

  乱自“经济”生

  本轮市场忽涨忽跌首先应当归于对基本面的忧患。国内的通胀压力自不必提,国外财政和经济危机也频频骚扰投资者的“持有信心”。

  比如,美国债务上限的问题,鉴于美国两党迄今没能顺利达成提高美国债务上限的协议。很多人开始对到底能否在8月2日之前达成提高美国债务上限的协议保持怀疑。于是,各路预测、评点齐出让很多人乱了方寸。

  但也有机构认为,美国财政部提高上限首先目的是偿还美国国债利息和本金,认为达不成协议是一个小概率事件。而光大保德信等基金认为,之所以纠结这么久,主要是美国两党为2012年大选捞取民意而做的博弈,债务违约会使美国国家利益受损,这是美国两党都不愿看到的,最终通过讨价还价后达成协议是大概率事件。

  另外,通胀的预期仍在发酵,上周业内关于7月份通胀数字的说法再创新高,一定程度上也给了投资者心理上很大的影响。汇丰晋信等基金认为,央行紧缩的节奏会根据经济数据进行调整,货币政策仍会从紧一段时间。而在明确经济企稳、通胀见顶之前,市场仍将弱势震荡。

  乱自“消息”生

  当然,突发的事件也是重要影响因素。比如,周初关于转融通加速、国际板细则即将出台等消息的说法次第出台,也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市场的信心。

  上海一家合资基金认为,逢到下跌,上述“加快扩容”的消息总会引发市场担忧。因为转融通加速了市场做空机制的形成,而国际版会使市场扩容引发资金压力。

  但事实上,国家通过国际版等方法做大资本市场,通过股指期货、融资融券完善市场做多、做空机制几乎是随国家经济的发展而不可逆转的大势。因此,认为日后此类消息会不时涌现。如果市场认清了国家这样的决心,对此类事件也就会有一定的承受能力,毕竟从长远来看,这是有利于我国资本市场成熟的必经之路。

  乱自“心”生

  更深层次讲,A股市场还是受到更多、更广的心理层面的影响。比如通胀问题,从表面上是由于7月22日政治局召开会议说下半年稳定物价仍是首要任务,使得市场担心下半年调控趋紧依旧。

  但更深层次看,其实更多的是,投资者此前的心理预期过于偏向于放松,而此后被迫调整的过程。一些基金也认为,在目前通胀处于拐点之时,在政治局这种原则层面上,当然不会出现口吻上的松动。市场担心更多的是心理层面的。

  至于动车追尾事件,同样也导致了本周建筑建材、交运设备、机械设备等行业的领跌。但这同样要追问一下,是否诸如保障房、水利这些事关经济发展的关键项目就不做了?到底是前期我们预期过高,还是突发的意外的冲击呢?

  看来还是,“心动”胜“幡动”啊。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分享到: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