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中国远洋董秘张永坚
■ 本报记者 李京京
中国远洋(601919.SH)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综合性航运企业集团,涉及干散货、集装箱、码头、物流等所有航运相关产业。我国现阶段铁矿石、煤炭、粮食、机械设备以及其他各种进口和出口物资的海上运输,绝大部分都是由中远来承担。稍早之前,中国远洋公布了季报,就此《证券日报》记者独家采访了中国远洋董事会秘书张永坚。
《证券日报》:去年的国际海运(中国)年会上,对今年全球经济和航运市场的判断总体是审慎乐观的,公司季报披露今年利润为-5.03亿元,是什么原因导致利润的下滑?
张永坚:今年上半年全球航运企业利润普遍下滑,主要有三方面原因:一是世界经济复苏不如预期,航运市场需求增长疲弱。美国经济增速放缓,欧元区主权债务危机风险不断,日本经济受大地震以及核危机重创,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面临高通胀,经济增速放缓。二是国际燃油价格居高不下,航运企业营运成本大幅增加。以F380国际船用燃油价格为例,去年平均价格为每吨462.41美元,而今年截止到6月30日的均价每吨已达620.47美元,每吨差价近160美元。三是运力供给相对过剩,市场压力增大。今年将是国际金融危机以来,航运市场形势最为复杂,全世界的航运业面临巨大压力的一年。
《证券日报》:张总见证了中远的成长发展历程,那您对中国远洋股价近来小幅走低,且从07年上市至今公司股价波动不大,是如何来回报投资者和加强投资者信心?
张永坚:自2007年在国内上市以来,中国远洋经历了不同的市场周期,公司的盈利也有起有伏,股价在经历了2007年高点之后,一直处于比较稳定的水平。股价的波动反映了投资者对航运概念股的选择欲望,其中投资和投机的成分都有,公司方面较难掌控。
《证券日报》:今年人民币汇率的持续走高,对公司业务有哪些影响?您认为国际贸易量增长的长期趋势是否会有改变?
张永坚:中国远洋的业务遍布全球,按照国内会计准则以人民币为单位记账时,需要将美元换算成人民币的单位,人民币升值,将减少以人民币为单位计算的营业收入,这会对公司的账面产生一定影响。
我认为,国际贸易长期增长的大趋势不会改变。但是,短期的波动不可避免。对于集装箱航运市场,要密切关注欧美市场的消费状况,而对于干散货航运市场,则要看中国宏观经济调控政策的走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