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实习记者 刘国锋
只有在退潮的时候,你才知道谁在裸泳!然而,A股市场焦点一旦聚集环保和卫生安全方面,裸泳者频出。我们不禁问,下一个是谁?
这是新的投资考验。巴菲特说:“要赢得好的声誉需要20年,而要毁掉它,5分钟就够。”“5分钟”,有时映射一个时代。当前时代,环保是涉及投资者切身利益的话题。社会环境容量不断缩小,公众容忍度日益降低,聚光灯下的上市公司开始层层被审视。“5分钟”背后,是整个社会积聚的环保忧思。
忧思推动媒体和公众的环保参与。回顾历史,20世纪中叶,美国和日本的环境污染一度达到顶峰,“多诺拉烟雾”、“洛杉矶光化学污染”、“水俣病”等震惊世界。切身之痛唤起公众觉醒,此后,美日在环保立法方面频出重招,社会公众发起的强力挽救行动推升环境质量,上市公司环保信息披露也不断完善。
20世纪60年代,美国因滥施农药、化肥导致部分地区鸟类灭绝并出现“寂静的春天”,因社会舆论抨击,美国开始将污染企业和落后产能向发展中国家转移。目前印度等国家成为欧美国家原料药主要的来源。哈药股份“污染门”被媒体曝光后更是敲响国内原料药生产企业的环保警钟。
出口的是药,咽下去的是毒。青霉素工业盐、维生素C和柠檬酸曾是原料药出口三剑客。它们有光鲜的洋血统和响当当的定价权,产量分别占超世界份额的90%、80%和70%。行业转移之初,红彤彤的利润陶醉了国内企业。但原料药技术门槛低,伴随着生产大军的扩大,产品出口价格大幅下滑,龙头企业与竞相加入的小企业一并陷入产能过剩、价格下挫的恶性循环。更遗憾的是欧美国家“雪中送霜”,反倾销行动接二连三展开,国内企业终于明白“大棒”的滋味。目前,商务部对三种原料药实行出口许可证管理,国家发改委限制新建生产装置,环保要求不断提高,但造成的污染难以迅速抹去。
环境污染已令上市公司“伤不起”。环保潮来,投资者监督力量崛起,上市公司环保“软价值”重要性日益凸显。2011年初,部分企业在上市途中广受环保人士考量,市场对污染企业和破坏生态者的抵制更加强烈。因为污染事件影响,相关公司股价大跌,这应视为来自公众的一个警告。一个对公众环保诉求全无敬畏之意的企业,终会被社会所抛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