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妙人卡恩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5月29日 15:35  证券市场红周刊

  三周前,卡恩对媒体表示,自己竞选法国总统的三个问题,“金钱、女人和我是犹太人这个事实”,三周后,他因“性侵门”锒铛入狱……

  ◎ 《红周刊》特约记者 薛晓明

    犹太人、法国人、IMF前总裁、前共产党人、社会党总统竞选候选人、经济学家、政治家、欧元总设计师之一、“师奶杀手”(lady killer)、结过两次婚的男人,当所有这些名头都光怪陆离地集中在一个人身上时,这个人命中注定就将与一些不可思议的事情有缘。这个人就是多米尼克?斯特劳斯?卡恩(Dominique Strauss-Kahn)。

  仕途梦断“性侵门”

  因为“性侵门”,卡恩一直是近几周媒体头版头条的焦点人物,也是街头巷尾的热点谈资。

  本来,这样的事是断然不会发生在这样一位混迹欧美上流社会、跺一脚全球资本市场要抖三抖的大人物身上的,但事情却确确实实地发生了。至少,纽约警方和检察官们是这样描述的:卡恩在纽约时代广场附近的一家顶级酒店开了一个房间,中午时分一名非洲裔女性酒店服务员进入该房间收拾屋子,这时刚刚走出浴室“赤裸身体”的卡恩见色起意,将该女服务员生扑在床上,女服务员尝试用各种方法逃离房间,还谎称“经理就在走廊”,但卡恩并没有就此放手;女服务员一度成功地推开了卡恩,并朝着客房的门口跑去,但是踩到放在地上装报纸的袋子而滑倒。卡恩随后上前,强迫她为其行当年克林顿-莱温斯基之事。事后(或事中)该女服务员逃走并报警,卡恩随后仓惶离开酒店,前往机场登上法航班机准备飞赴德国。就在飞机起飞前10分钟,纽约警察如神兵天降出现在卡恩面前,将其拿下。

   整桩事件充满了荒诞、桃色、悬疑、阴谋、不可思议和黑色幽默,仿佛早年间好莱坞B级片的一幕闹剧和电影《教父》中的某些桥段。其实,熟悉“资本主义花花世界”潜规则的人都知道,五星酒店一般都有一份不公开的人物名单,这些人的“各种需要”都会被妥善考虑和安排。卡恩有需求,不必自己开口,酒店自会准备好。怎么会等到卡恩霸王硬上弓?

   当然,我们不能排除卡恩先生有某种特别的癖好,或者纯粹就是临时见色起意,如药家鑫般“激情犯罪”,用下半身练习弹钢琴。然而卡恩的前妻布丽奇特?吉勒米特(Brigitte Guillemette)面对英国《每日电讯报》的记者对前夫做的一番辩护似乎证明老头不太可能做出如此下流之事:“美国警方叙述的‘事实’与我认识的男人不符,我与他一起生活了十多年。”布丽奇特还称,就在警方指控的案发时间仅几分钟后,她与卡恩生的女儿卡米尔(Camille)还曾与父亲在纽约一家餐馆共进午餐。布丽奇特说:“我不否认卡恩很好色,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会做这种事。他总是一个很绅士的男人,脾气并不暴烈。他可能犯过许多错,但绝不包括这件事。”

   我们当然有理由相信,比起警察和检察官来,共同生活十几年的结发妻子可能更了解她的丈夫(当然事实往往正好相反)。但是控方也有他们的有力证据,他们在“受害人”的衣领和酒店客房地毯上提取到的精液与卡恩的DNA一致。当然我们更有理由相信纽约警察和检察官们决不至于构陷罪证,确实那就是卡恩的种子,然而这也仅能证明两人确实有过一番巫山云雨,却不能证明卡恩使过霸王硬上弓。卡恩已经是62岁的老人了,且身高只有168公分,而“受害者”芳龄四八(32岁),足有180公分的身高,再加上非洲裔的身板,这种“硬实力”对比之下,卡恩还能生扑且能得手,不免令人怀疑卡恩是潘神附体、那一刻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此事被曝三天后,卡恩宣布辞去IMF总裁的职务。这对于年逾花甲的卡恩來说,其实也就相当于为其政治生涯画上了一个非常不光辉的句号。

  明知故犯,顶风作案

  在辞职信中,卡恩这样写道:“我想对所有人说,我万分坚决地否认对我的任何指控。我必须以我的荣誉和奉献来捍卫我所服务的这一机构,尤其是,我要竭尽全部力量、时间和精力来证明我的清白。”

  随着此信的公布于众,各种阴谋论更加甚嚣尘上。法国社会将这件事看作是一个“事实和莎士比亚式悲剧的混合体”,并有不少身处高位的政客认为,这就是一场为即将到来的总统大选布局的阴谋;卡恩是社会党挑战右翼总统萨科齐的王牌,办了卡恩等于为萨科齐扫清连选连任的道路。

   社会党成员勒古恩(Le Guen)和卡恩有25年的交情,他认为这个纽约故事“不可信”,且同卡恩的性格不符。“引诱,是的。他绝对不会禁锢女人或者使用暴力。我们从媒体那里听到这个故事,我觉得这事不靠谱。”他还透露,根据他所知道的,卡恩并没有逃离现场直奔飞机场,而是与女儿共进午餐后才登上了法航飞机,且此次航班是其几周前就已经预订了的。

   勒古恩还表示,卡恩的朋友都知道他将是攻击的目标。他说:“他们要求我们相信的这些事情……简直都是幻觉。我们知道他们会袭击(斯特劳斯?卡恩),我们可以听到磨刀霍霍的声音。”

   问题是,这里的“他们”到底是谁?为什么“他们”一定要磨刀霍霍,不把卡恩搞掉决不罢休?

   就在事发前三周,卡恩在接受法国左翼《解放报》采访时就预见到自己如果参加法国大选将会碰到三个最大问题:“金钱、女人和我是犹太人的这个事实。”当时卡恩就对记者直言他感到自己已经处于监视之下,并表示可以预见到自己会成为美人计的牺牲品:“(比如)在停车场内,一名女性被强奸了,这是谁在拿到了50万或100万欧元后,发明了这样的故事。”

   看来,卡恩对自己的弱点还是心知肚明的。但这样一来,他的行为就更让人费解了。不管整个过程如何,从DNA的结果来看,卡恩“播种”几乎是板上钉钉了,既然明知道“他们”已手握自己的软肋,为何还偏偏迎风乱播种呢?

  美元与欧元斗争的替罪羊?

   不过,单纯因为总统之争,这次似乎搞得有点大,萨科齐要搞掉卡恩,只要像当年对付德维尔潘那样,爆出一个桃色丑闻或者贪腐丑闻,迫使卡恩退出竞选就算大功告成,又何必一定要赶尽杀绝?(如果这次卡恩被判有罪,恐怕会将牢底坐穿)

   同时,美国人在这件事上也确实用力过猛,他们甚至选派了罗斯福家族出身的一名女法官来主审卡恩一案。要知道,这位女法官出身于地道的美国蓝血贵族,且以刚正不阿、嫉恶如仇、身为女性对于性侵犯案件决不姑息而闻名,摆明了就是要把卡恩的事办成铁案。

   显然,“办掉”在IMF总裁这个位置上坐了三年的卡恩,美国人还有更深的战略意图。

  首先让我们通过媒体报道的标题来看卡恩的一些主要政策宣示:

  《IMF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执行总裁卡恩建议将人民币尽快加入SDRs(特别提款权)》;

  《卡恩认为人民币应逐步升值,不会迅速升值》;

  《卡恩再次敦促改革现行以美元为核心的国际货币体系》;

  《卡恩提倡用SDRS取代美元》

  ……

  现在再回头看卡恩的这些主张,令人不寒而栗——卡恩将自己陷入了与萨达姆和卡扎菲同样的境地。当年萨达姆放弃美元转用欧元来结算石油贸易,12个月后,打着反恐旗号的伊拉克战争拉开了序幕。卡扎菲也采取了类似的行动,他发起了放弃美元和欧元的运动,呼吁阿拉伯和非洲使用新货币——金第纳尔,结果遭到美国和北约的进攻,反对派、叛乱者及恐怖分子被组织起来,目的就是为了搞掉卡扎菲,确保美元在石油贸易中的霸主地位。真可谓“犯美元者虽远必诛”。

   从另一方面来看,对于美国而言,卡恩甚至比萨达姆和卡扎菲还要“可怕”。欧元是美元真正的敌人,美元指数发生历史性拐点、一蹶不振是在2002年,当年1月欧元正式投入实际流通,对美元产生的“挤出效应”异常明显,而卡恩正是欧元的设计者之一,是个铁杆的欧元派;而且身为IMF总裁,处于有利位置,能够修改组织的政策,也有机会接触各国元首并宣传推广替代美元的思想。

   5月20日CNN报道说,IMF发表了一份关于替代世界储备货币美元可行性的报告。路透社说,卡恩所领导的IMF的政策已取得初步成效:从2011年4月1日开始实行的借款方式截至5月12日已使IMF的贷款能力从1200亿特别提款权增加到2690亿特别提款权。

   江湖上流传的另一种说法是:美元和欧元的货币之争由来已久,2010年欧债危机,美国政府、媒体煽风点火、大吹特吹欧元区将解体,而美国本土对冲基金、大银行、外汇做市商更是借机在国际汇市大举做空欧元,欲大赚欧元空头利润,更借机铲除欧元这颗眼中钉,希望一箭双雕。不料2011年欧洲整体货币不跌反而上涨,美国本土对冲基金、大银行、外汇做市商、日本的大银行纷纷被套牢,造成巨额亏损。有报道称:欧元/美元1.4800价位公布的名单里摩根大通银行亏损最大,亏损接近3000亿美元,美国银行亏损也接近2500亿美元,更要命的是这些期货合约2011年5月底就要到期交割,届时还不出现重大的行情翻转,后果简直不堪设想。这种情况下,杀红了眼的华尔街为了打压欧元,还真是什么事都做得出来。于是卡恩这个事就必须“可以有”。不过,卡恩事出之后,全球金融市场并没有引起大规模的连锁反应,可能也让华尔街大失所望。但这只蝴蝶翅膀的煽动结果,还需时日去观察。

   无论如何,属于妙人卡恩的日子,至少是其职业生涯似乎永远结束了。拉美文豪加西亚?马尔克斯在《百年孤独》中以一种冷酷而玩世不恭的洞察力写到“许多年后面对行刑队,奥雷良诺上校会回想起父亲带他看冰的那个遥远的下午”。一切是那么魔幻,又是那么现实。■

   (作者为货币战争工作室总监)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分享到:
留言板电话:4006900000
@nick:@words 含图片 含视频 含投票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