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0日,在“2011陆家嘴论坛”上,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专栏)表示,中国除了有必要采用宏观审慎性框架以外,同时,也有可能尽早地运用宏观审慎性框架。
周小川还表示,资本项目可兑换是一个中长期的发展进程。他认为,人民币如果跨境使用发展到一定阶段的时候,自然会产生一种需求,这种需求就是人民币需要逐步地、有序地走向可兑换。
运用宏观审慎政策框架
在周小川看来,新时期宏观管理主要有两个特点:其一,国际经济金融形势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其二,引入了宏观审慎性政策进行宏观管理。
“尽管目前全球经济复苏比去年更加明朗,但总体还是处于这样的状况,即不确定性因素比较多。”周小川表示,常规年份没有这么大的不确定性,全球交互影响也没有这么大。
全球来看,主权债务危机并没有解除,在应对危机时采取扩张政策的后遗症亦逐渐开始显现,通胀处于较高位置,全球大宗商品市场价格较高。
周小川认为,这需要宏观管理有一定的转向,在转向中找到一个既促进经济增长又能控制通货膨胀的新平衡点。
“宏观管理,特别是涉及到金融业和货币政策方面的一个特点,就是引入了宏观审慎性政策。”周小川表示,宏观审慎性政策主要是把一些主要的概念汇总起来,放入宏观审慎性政策体系的框架之内,主要内容是以金融稳定为中心,特别是防止系统性金融风险,以逆周期宏观调节为特征所形成的政策体系。
尽管推进宏观审慎性政策成为危机之后的共识,但是全球范围来看,各国执行的情况不一。周小川表示:“宏观审慎性管理框架对另外一些经济复苏比较弱的国家来说,又容易带来一个负面的效应,就是进一步拖慢了经济复苏的速度。”
在周小川看来,中国有采纳和运用宏观审慎性政策的需要。“危机之后中国率先复苏,中国经济周期和发达国家所处周期不一样。对于周期判断的变化,需要有一些逆周期的措施。”
与此同时,中国是高储蓄率的经济体,高储蓄率可能出现较高的投资率,而从过去的历史经验来看,较高的投资可能会造成某些方面的过热和产能的过剩,进而刺激泡沫产生。
“高储蓄率带来的周期性问题。”周小川表示,中国又是一个转轨经济,仍旧有一些财务软约束的现象,这可能会造成潜在的、过热的冲动。他认为,面对这些情况,中国还需要尽早地运用宏观审慎管理框架。
人民币可兑换需求自然产生
而针对素来备受关注的人民币可兑换问题,在此次论坛上,周小川表示,人民币跨境使用,首先主要是指在贸易和投资中的运用,同时小心谨慎地允许在金融交易中逐步有所运用。
“人民币如果跨境使用发展到一定阶段的时候,自然会产生一种需求,这种需求就是人民币需要逐步地、有序地走向可兑换。”周小川同时还表示,在1996年,中国已宣布实现了人民币在经常项目的可兑换,资本项目的可兑换是一个中长期的发展进程。
在2011年年初央行年度工作会议上,央行就已提出要积极稳妥推进资本项目可兑换进程。在今年1月,人民币可兑换进程还迈出了重要的一步,即人民币境外直投开闸,央行下发了《境外直接投资人民币结算试点管理办法》。
19日,央行货币政策二司司长李波曾表示,截至目前,中国企业人民币到境外直投的试点总量约为190亿元人民币。他还透露,央行拟在年内将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扩至全国。
今年前4个月跨境人民币结算量已达5300亿元人民币,超过去年全年,达到同期贸易量的5%。在陆家嘴论坛上,香港交易及结算所有限公司集团行政总裁李小加(专栏)表示,人民币有三到五年的升值空间,应该抓紧时间推进人民币国际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