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五专家辩论通胀软管理和硬治理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5月20日 05:01  证券日报

  ■本报记者 朱宝琛

  全球经济复苏未稳,我国通胀势头已现。治理通胀需要“中药”,但货币政策是关键。 在昨日举行的2011陆家嘴论坛之浦江夜话——货币政策、物价水平与流动性管理专场上,与会人士就此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当前通货膨胀情况下,预期问题不可忽视。”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副局长汪小亚表示。她同时称,目前通货膨胀的管理已经赋予了新的内涵。传统的通货膨胀预期管理可能是一种硬管理的方式,借助于工具的管理方式。现在的预期管理可能是一种软管理的模式,借助信息以及相互的沟通,不是借助某一个单一的工具进行管理。

  中国国际金融有限公司首席经济学家彭文生(专栏)也认为,今年通胀压力比较大,主要原因还是2009年、2010年货币信贷比较快。他同时称,短期内政策还是会维持偏紧的态势,但是还要看到一些有利的变化,不要太悲观。“从短周期来看,有利于控制通胀预期的压力。所以,既要看到内在的,早前的货币信贷投放过多的压力,也要看到新增的正面因素的影响。 ”

   “从整体的货币环境、政策环境是偏紧,毕竟通胀在上行,我们不认为通胀触底。”摩根士丹利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学家、董事总经理王庆(微博)表示,我们比较有信心的认为,年终可能会触底,但前提条件是现在的偏紧货币政策自始至终贯彻下去,这样才可能有通胀触底。“不能一方面说通胀触底,另一方面说货币政策需要做出调整。”

   交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连平(专栏),“物价的确有中长期上涨的压力,这是毫无疑问的,但是短期来说,运行也是有规律的。”

   他同时表示,当货币政策持续收紧,其他相关的调控政策连续出台,综合性的、多管齐下在控制物价上涨的时候,也会出现一些阶段性的变化。

   至于货币政策,连平称“目前维持这样偏紧的态势是完全有必要的。”与此同时,他称,既然我们能够预期未来物价的运行态势,大致能够掌握住它的趋向的话,货币政策应该也可以作出相应的调整。

   耶鲁大学金融经济学教授陈志武(微博 专栏)认为,在制定政策的时候必须要考虑到长期利益,正因为要持续增长很多年,所以短期的政策选择不要太匆忙,这是关于短期利益和长期利益的问题。“为了管理通胀,货币政策通过两个不同的工具来进行,即数量工具和利率工具。当中国经济过热的时候,量化的工具是不应该的,更多的应该要使用价格工具,就是利率的工具。”

> 相关专题: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分享到:
留言板电话:4006900000
@nick:@words 含图片 含视频 含投票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