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周刊》特约 胡东辉
新股破发潮愈演愈烈。基本上每一批上市新股中都会出现破发,有时甚至是整批集体破发,而且是开盘直接跌破发行价,根本不给摇新专业户全身而退的机会。破发的幅度也越来越大,破发10%成常态,庞大集团甚至创出上市当日破发23%的惊人记录。
新股破发潮有利有弊,“利”是让投资者逐渐明白不是所有的新股都可以买的,买新股也需要精心选股;不过,仅仅得到这样一点“利”,整个市场却为此付出巨大的代价,可谓得不偿失。
利少弊多浪费资源
今年以来已有120只新股上市,其中有47只破发,破发率达到39%,称之为“破发潮”是名至实归。过去中签是幸运,现在中签祸福难料;过去新股破发会引起一些投资者去抄底,认为是捡便宜货的机会,现在新股大面积破发,投资者才发现捡到的便宜货还能再打折;过去新股破发是因为市场低迷,是个别和暂时现象;现在新股破发是因为发行价畸高,更令人感到悲哀的是,即使新股破发成为常态,仍然没有产生倒逼发行价降低的效果,或者说效果甚微。高价发行的新股仍然获得超额认购,仍然需要摇号才能买到新股。
新股破发潮产生的唯一正面作用就是打破了新股不败的神话,用事实让摇新专业户明白不能盲目申购新股。不过,新股仍然是皇帝女儿不愁嫁,从这个角度来看,这个唯一的正面影响也相当有限,摇新专业户只是暂时收敛了一下对新股的狂热追捧,市场稍有回稳便又会好了伤疤忘了疼,卷土重来。
与仅有的一点“利”相比,新股破发潮的弊端却罄竹难书。管理层为了达到让市场机制自发调节新股发行价的目的,不惜放开新股发行价,由所谓的询价机构自由定价,结果发行价越来越高。在根本不具备市场约束机制的情况下,市场化发行新股成了不断推高新股发行价的症结所在,因为高价发行成了支撑新股的最重要理由。表面上看,这样的结果是管理层市场化发行新股政策造成的,达到了新股发行制度改革的目的,其实则不然。真正的市场化新股发行,新股的发行价会被市场约束机制限制在一个相对合理的价位,破发虽然也难以避免,但不会深幅破发,更不会出现因为发行价离谱而大面积破发的现象。
高价发行新股所产生的破发潮破坏了证券市场的生态环境,造成了资源配置的极大浪费。相关数据显示,2010年A股市场IPO募集资金4907.23亿元,超募3024.2亿元,有逾2200亿元募集资金尚未投入使用,存在银行里吃利息,而这部分资金占超募资金的72.75%。在不少上市公司的净利润来源中,“银行利息”成了不可或缺的重要补充。与此同时,国内为数更多的中小企业正在为筹集生产急需的资金而四处奔走,资源配置很不合理。
市场调节机制失灵
新股市场化发行一年半来,市场调节机制完全失灵,在新股破发潮愈演愈烈的情况下,新股发行价仍然降不下来。一边是二级市场的宝贵资金被大量高价新股吞噬,另一边是一些新上市公司资金“满溢”,这又造成了另外一种资源配置的不平衡。二级市场因为资金不足而支撑不住,节节下滑;大量流入新上市公司的资金却并未充分用于生产经营活动,居然有多达一半的资金存入银行,这部分资金又被银行通过放贷流入社会,成为通胀的推手。中小板、创业板本来是为了解决中小企业的融资难,结果却把大部分资金都硬塞给了少部分幸运儿,几乎要把它们撑死,而大部分的中小企业融资反而更难了,证券市场的资源配置功能严重失调。花了这么大的代价难道就是为了证明新股不败是错的吗?
最可悲的是现实恰恰并不认同这一点,因为大多数人在承认这一点的时候是有附加条件的,那就是发行价太高的新股才可能失败。但由于发行价何为高何为低是一个见仁见智的问题,只要有炒家一搅和,马上就又会变得模糊不清难以分辨。正因为如此,时至今日,新股发行价仍然难以降低,而且中签率仍然很低。不要责怪投资者愚昧,因为这中间恰恰有很多机构投资者,而新股的离谱定价就是这些机构投资者一手造成的。当看到现在海普瑞的股价较之148元的发行价已经被腰斩之后,再想想当初有明星基金经理声称很少见到有这么好的公司时,究竟是谁愚昧呢?
新股破发潮是过度投机的畸形反映,有那么多的人积极申购新股,并不是看好,纯粹只是一种赌博心理。上市后不管是赚是赔都一抛了之,赚了是运气,赔了认倒霉,不分任何是非对错。在这样的投机氛围中,指望市场机制发挥作用,岂不是痴人说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