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听紫砂壶收藏家沙洲一席谈 壶中小乾坤 收藏大学问

  ⊙记者 王莉萍

  

  近年来,紫砂壶收藏不断升温,名家大师壶的价格更屡破拍卖纪录。与此同时,“化工壶”和“代工壶”的质疑也为收藏者敲响了警钟,如何才能收藏到真正有价值的紫砂壶?记者近日走访了藏有上千把紫砂壶的中国文物学会收藏鉴定委员会副主任沙洲,听他讲述了自己的紫砂壶收藏理念。

  上千把紫砂壶家中藏

  在沙洲收藏的上千把紫砂壶中不乏大师的经典之作。“原来紫砂壶一直放在家里不起眼的角落,没有人清理过。去年春拍顾景舟和吴湖帆合作的一把‘相明石瓢壶’拍到了1232万元,巧的是我当时日常品茶的壶就是顾景舟、吴湖帆和江寒汀

  合作的。15年前,我50岁生日的时候得到了这把壶,十几年来一直用它泡茶品茶,终日相伴。现在因为怕失手所以清洗后珍藏了。”说到这里,沙洲专门把这把石瓢壶拿到记者面前,壶身上的“雀上梅梢图”及“细细嚼梅花雪乳香”的题字使小小一把茶壶充满了艺术气息。

  “顾景舟出身制壶世家,18岁跟随祖母制坯,加上他文学造诣深,博采众长,很早就跻身制壶名家行列。他一生做过很多茶壶,但由于紫砂壶是实用品,一直没有受到重视,所以传世的量并不多。”说到这里,沙洲又让记者看了另一件顾景舟“绿泥上新桥壶”。这把壶壶身整洁素雅,紫砂质地粗细适中,手感舒适。而今年春拍中,顾景舟的同类作品“上新桥壶”则是以448万元成交的。

  机械化达不到纯手工的境界

  紫砂壶始于宋代,盛于明代。明清时期出现了一批制壶高手,将陶瓷、篆刻、书画等艺术融合在紫砂壶的设计制作中,特别是一些文人雅士也参与了壶的制作,题字绘画,使其更赋有文化内涵。

  沙洲介绍说,明清的老壶制作要比现在复杂得多。古时没有现在的开采技术,

  紫砂矿完全靠自然风化,得到的颗粒还要进行人工炼泥,制壶师傅就像打铁一样锻打紫砂泥,泥料越打越细,韧性十足。而现代是由机器碾泥,颗粒虽然均匀但韧性不足。虽然现在紫砂工艺已进入机械化生产时代,但传统纯手工制作的紫砂壶依然是藏家心目中最弥足珍贵的。

  投资紫砂壶注重性价比

  沙洲收藏紫砂壶是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的。“那时候上海著名画家唐云是我的良师益友,因为当时空调还没有普及,

  冬夏季节,为了让唐云安心作画和休息,我经常给他联系宾馆,也时常追随他到各地和其他画家一起交流学习,唐云很喜欢紫砂壶,很多慕名前来求画的人经常送壶给他,遇到一些品味不高的壶,他会转送给我。后来我遇到一些造型奇特、手感滑润的壶也会买来自己用。上世纪80年代,我买的品相最好的壶也不过50多元一把。”沙洲说。

  因为紫砂艺术品越来越受到藏家的关注,沙洲便把过去收藏的上千把壶拿出来归类整理,让他没有想到的是仅顾景舟的作品就有二十多把。

  沙洲认为,一把紫砂壶的价格,除了和泥料、工艺、作者、制壶的难度,不同的销售地点有关之外,还和制作者的市场行情有关。其中制壶者的名气、艺术造诣构成了紫砂壶的附加价值。如果壶上有名人留下的字画、印章等,那它的价值将是惊人的。

  “壶小水深。对于一般的紫砂壶爱好者应该侧重挖掘用料真实、做工精细,以及独特的制壶风格。作品价格在千元左右的工艺师堪称‘黑马’,他们性价比高,升值潜力大。虽然名头响的工艺师比一般匠人的壶卖价高很多,但这也需要投资者独具慧眼,因为名气越大的工艺师所做的壶,被仿冒的几率也越大。只有熟知紫砂壶师傅的工艺特色,才会做到万无一失。如果你又想好泥,又想好工,又想很便

  宜,这是不可能的。”沙洲说。

  追逐暴利催生化工壶

  紫砂泥分为紫泥、绿泥和红泥,原产自江苏宜兴黄龙山。较为常见的是紫泥,可塑性强,泥坯韧性高,适宜塑造各类壶型;绿泥与红泥一般只用作胎身外面的粉料或装饰涂料,较少用来制作完整的紫砂壶。对于紫砂泥稀缺和枯竭一说,沙洲认为是一种炒作。“最近几年政府对紫砂矿控制得比较严格,泥料价格因此一路上涨。而一般工人为了降低成本只能使用那些不纯的紫砂泥了,于是出现了所谓的化工壶。”

  化工壶有的是用非紫砂类陶土,有的则是使用劣质紫砂泥料,更有甚者还会掺入“无机氧化金属物”来丰富壶的颜色。“看到色泽花里胡哨的壶就要提高警惕了。此外市面上那些价格低廉的紫砂壶也存在化工壶或灌浆壶的嫌疑。”沙洲认为,紫砂壶之所以有泥料造假,是因为追逐批量生产的暴利。“对于一个可以批量生产的企业来说,压缩泥料成本意味着更大的利润。”

  价差惊人滋生代工壶

  由于紫砂壶特殊的艺术内涵,使其价格差异很大。大师级作品价格一般在十几万元,知名工艺师作品的价格在数千元至1万元之间,一些不够出名的紫砂艺人,其产品则停留在几千的价位上,而普通的工艺师价格仅为数百元。巨大的差价,提供了代工壶滋生的空间。沙洲认为,艺术一旦涉及利益,到最后往往会有伤害。“按照过去的制作工艺,大师做一把壶需要三

  四天时间,一个月最多做三五把壶。但现在一个稍微名气的、作品售价几千元的师傅,如果一个月只做两三把壶,那么他就无法维持生活,所以只能扩大生产数量。一个月生产几十把上百把,这些壶由其本人设计把关,但不可能都是他亲自做。”

  紫砂收藏未来趋热

  近年来,近当代紫砂艺术大师的佳作成为艺术品拍卖市场的宠儿,一些紫砂大师作品更是屡屡拍出新高。“艺术品的市场价格是由作品的内在价值和市场供求关系共同决定的。真正名家手工紫砂壶必定贵重,尤其是现在收藏队伍不断扩大,需求不断增加,但名家手工制壶的速度又极慢,一个月最多才生产三五把,求远远大于供,所以价格会不断上涨。而明清时期的高古壶,因为数量稀少,在未来会涨得较快,不会发生价格逆转。此外,被认定的已故大师的作品也是高端市场的焦点。”但沙洲表示,暴炒紫砂的害处有前车之鉴。“上世纪80年代中期中国台湾地区出现过紫砂热潮,泡沫破灭以后,紫砂壶市场萧条了八九年时间。过度炒作当然会透支紫砂壶的市场空间。”

  书画“相对克隆”伪作

  与“保留节目”真品之辨识

  ⊙黄鼎

  ⊙黄鼎

  

  在揭示过数种书画“相对克隆”造假法之后,为了避免矫枉过正现象,在此我要作一“特别提示”:大家千万不能以简单的对号入座、按图索骥方式,在粗略了解了那几种“相对克隆”造假法之后,便把一些表面征象类似于“相对克隆”的名家真品,一棒子打死——以真当假。

  比如我们今天要谈的有些书画名家有创作“保留节目”的习惯,它同“相对克隆”赝造出的伪品在某些表面征象上就有一些相似之处,书画鉴藏界中人便因此常常会以真当假,或视假为真,造成颇多谬误与争议,祈望本文对收藏爱好者有所启发。

  关于名家书画的“保留节目”,我们不妨可将其理解为我们到KTV去唱歌,总有几首歌曲是自己喜欢的、熟悉的,每次一唱就都能体现出歌唱者的相对高水准,关于名家书画的“保留节目”,亦是如此,且乐此不疲。

  在名家书画的“保留节目”中我们熟知的如画家李可染画牛与牧童、黄胄画毛驴、徐悲鸿画马、关良画“三打白骨精”或“武松打虎”题材、书法家林散之书写毛泽东的一些诗词等等。在现实中皆客观存在着相对较接近的“版本”。

  这些书画名家,对自己相对擅长创作的题材,在一定时间段内会反复创作数件甚至于几十件不等的从笔墨到或结体或造型及章法,甚至于连同幅式皆非常接近的作品。而我们有的书画鉴藏者一旦同时遇到两件或更多署名同一名家的作品,就往往会用想当然的用惯性思维“不怕不识货,只怕货比货”地来认定质量相对高的那一件作品才是真迹;质量相对低的那一件或那些则必属赝品,此是极不正确的鉴定认识观。

  事实上,“人不可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即使是名家的真迹作品之间也是不可能没有质量相对高与低之差别,何况由相同或不同的造假者所赝造的不同伪作了,那真品与伪作之间的区别就更不用说了。对于名家创作客观存在着的“保留节目”现象及其与“相对克隆”伪作较容易产生的认识混淆,我建议,辨识工作应分如下三个步骤进行:首先要正确判断当局作品总体艺术质量的高低。若判断物属名家真迹,它或它们的艺术质量以量化(以量化来说明此问题可能相对容易理解些)来说解通常会“起落”在80多分至90多分之间;若是赝品一般总在80分以下出现“起伏”,有些低级仿品,甚至到不了50分的程度。其次再比较笔墨与结体或造型的客观状态如何。真迹与真迹之间绝不会“处处皆一致”,而赝品与真迹母本相互间则肯定会存在某些局部或某个局部一模一样的克隆,即作伪的特征。最后观察对照作品的款识。凡名家亲笔署的款,哪怕二件作品中书法的文字内容或结体较相近,但细看每个字的大小、疏密、正斜总会有此小差异,唯伪款才会暴露出亦步亦趋、生硬搬套的失自然之状。要验证笔者上述这几点,只要大家再到市场上去看看有“相对克隆”征象的所有疑伪成品,相信都能得到具体的落实。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分享到:
留言板电话:4006900000

@nick:@words 含图片 含视频 含投票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