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法定准备金率的边界在哪里?

  ⊙中国光大银行盛宏清

  ○编辑 杨刚

  最近,法定准备金率上限的问题成为焦点。央行行长周小川(专栏)认为,理论上准备金率没有明确的界限,具体实施要看经济条件的变化。有些市场人士将其解读为准备金率可以漫无边界地提高。其实不然,央行官员的讲话重点还是在具体条件上。因为,一定的经济约束条件将形成准备金率的一个边界。我们认为,法定准备金率的直接调控对象是商业银行体系的流动性,而流动性不是单独存在的,同整个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运行血肉相连,从商业银行平稳运行和资产负债均衡角度看,法定准备金率有一个正常可承受边界和极限理论边界。如果跨越正常可承受边界,央行调控工具需要适时转换。

  整个商业银行体系的资产负债存在如下约束方程:存款+银行资本=贷款+债券+法定存款准备金+超额备付金。整理后可以得到一个量化等式:法定准备金率=1+资本充足率*(风险资产/存款)-存贷比-债存比-超额备付率。根据经验,商业银行的超额备付金率一般必须保持在2%-4%的水平,中值取3%,以保证流动性支付安全。而商业银行的风险资产/存款一般因行而异,大行在50%的水平,小行在65%的水平。从上述量化等式可知,法定准备金率的边界主要由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状况、存贷比和债存比三大因素决定。对于大型银行,资本充足率在11%-12%的水平,存贷比在60%的水平,债存比在20%的水平,那么,其法定准备金率的正常可承受边界一般在25%的水平。对于中型银行,资本充足率在11%水平,存贷比在70%-75%水平,债存比在15%水平,那么,其法定准备金率正常可承受边界约为21%。对于小型银行,普遍存在贷款水平相对较高、资本实力较低、流动性资产较少的现象,假设资本充足率在8%水平,存贷比在接近75%水平,债存比10%,那么小型银行的法定准备金率正常可承受边界约为20%。目前,央行的法定准备金率调整正在接近正常可承受边界,如果进一步紧缩,超越正常可承受边界,将触动一些商业银行的债券资产,或者迫使一些小银行出售信贷资产,那时,市场利率可能将突然大幅飙升。

  中国目前的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已经高达20.5%,在跨越正常可承受边界的旅途中,中小银行的流动性潜藏巨大压力。如果再次提高1%-3%的法定准备金率,可能较多的小银行将被迫出售债券或信贷资产以支撑流动性安全,而接盘的只能是大型银行,因为大型银行资本较为充足一些,存贷比也较低,历来是银行间市场上的资金输出方。

  在准备金工具快要跨越正常承受边界之际,如何既能保证银行体系流动性平稳运行,又能保持必要紧缩力度,以对抗通货膨胀,我们提出如下三点建议。

  一是商业银行要“两手抓”,一手抓提高资本充足率,一手抓存款立行。尤其是吸收存款对中小银行特别重要。目前很多中小银行将资金来源寄托在吸收同业资金上的做法不利于其长期稳定发展,也不利于整个商业银行体系的稳健运行。

  二是中央银行要让利率工具走到前台。利率既是控制通货膨胀的工具,也是管理流动性的重要工具。货币是老虎,但再狠的老虎只要喂饱足够的肉也会趴下的。当前1年-3年定期存款利率在3.25%-4.75%之间,如果再加100BP至4.25%-5.75%的水平,居民购买理财产品的热情将大为减退,货币老虎也不会到银行外去乱晃悠。

  三是谨慎普遍提高法定准备金率,可多用差别准备金率。银行系统的新增流动性主要由三块:一个是公开市场到期资金,一个是结售汇差额,一个是新增贷款派生存款。对于公开市场到期资金,4月-6月可能多一点,但7月以后有所收缩,使用央票等工具可以完全对付。对于新增贷款,银行基本上按月度平稳投放,对流动性冲击不大。影响最大的是银行结售汇差额,而由于网点和结售汇能力差异,由外汇造成的流动性布局其实是很不平衡的,因此,当准备金工具跨越正常边界后,使用差别准备金率可能更可取。差别准备金率的操作指标可以用银行结售汇差额/企业贷款表示,如果某银行结售汇差额/企业贷款的水平高于平均值或增速快于平均值,则使用差别准备金,做到“精准打击”,而不“误伤平民”。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分享到:
留言板电话:4006900000

@nick:@words 含图片 含视频 含投票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