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玉贵
央行行长周小川日前坦言,持续扩大的外储规模超过了我国需要的合理水平,不仅带来了流动性过剩,而且大大增加了央行对冲工作的压力。
外储过多的经济风险
30年前,外储短缺的中国恨不得把每一分钱的外储都用在刀刃上。30年后的今天,当货币部门的最高负责人对天量外储如何使用感到头痛时,说明中国的经济实力早已今非昔比,应对国际重大经济危机也有了很大的回旋余地。
不过,持续增长的外汇储备使得中国在国际外储格局中像个“大头娃娃”。目前,全球外储总量才9万亿美元,而中国内地就占了3万亿美元。相当于欧元区、日本、英国和美国的2倍。对发行国际货币储备币的国家来说,外储多少其实并不重要。例如,美国的外储大约只相当于中国的2%。而美国一点都不用担心,那是因为美元是国际贸易和投资的主要结算货币。美国的注意力主要放在黄金储备上,如今拥有的黄金储备大约相当于中国的7倍。
中国外汇储备占据全球总量三分之一的事实,反映了作为超级新兴经济体的中国对国际产业和投机资本的持续吸引,但是巨额外储带来的市场流动性不仅大大增加了央行对冲工作的压力,还是通胀抬头的重要因素。仅去年一年的新增外汇占款就达到2.9万多亿元。今年1月,外汇占款余额高达23.08万亿元,环比增加24.39%。外汇占款居高难下,使得在管理通胀预期方面负有最重要责任的央行,未免骑虎难下。尽管我们都知道米尔顿·弗里德曼所说的通货膨胀永远是货币现象背后的政策逻辑,尽管央行比任何其他市场主体都明白扎紧货币发行篱笆的重要性,但是在执行两年多以前启动的一揽子经济刺激方案需要制造天量信贷需求时,在保证每年8%左右的经济增长率需要发放至少7万亿元的信贷时,在面对愈来愈难以管控的商业银行放款冲动时,在新增外汇占款势头难以遏制时,央行要控制融资总量抵御通胀来袭,除了央票、存款准备金这些政策工具之外,就是最具杀伤力的利率调控了。
中国在为美联储打工
中国高达3万亿美元外储中,真正有意义的是通过经常贸易顺差取得的那部分。但无论是哪部分外储都需要中国有效合理的使用。因此,今日的国家外汇管理局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面临着更大的压力与期望。只是在手脚被束缚的情况下,中国既难以在国际大宗商品市场上扫货,也不能用巨额外储购买美国的优质企业,甚至买不到急需资金的其他西方国家企业。不差钱的中国优质企业能否在美欧市场取得成功,很大程度上还要看对方的意愿与脸色。而出于国家利益和其他利益考虑,一些西方国家中反对中国企业进入该国市场的杂音一直不断。联想到2008年,华为在美国试图收购电子产品制造商3Com公司以及去年竞标Sprint Nextel Corp价值数十亿美元的网络升级业务的部分合同相继失败,很难不让人感到中国企业拓展美国市场的举步维艰。而曾经非常接近成功的中国铝业收购力拓一案也充分说明,中国企业光凭优厚的报价是无法笑到最后的。
某种意义上说,中国数以千万计的产业工人辛辛苦苦换来的只是随时有可能蒸发的美元。以至于巴菲特毫不客气地说,中国每日辛勤劳作生产产品给美国人用,而美国付出的只是一些纸片。尽管这话听起来刺耳,却折射出在全球既有经济与金融分工格局下中国所处的弱势地位:美国掌握着货币发行和市场的主导权,中国依赖美国的市场和美元。在这个分工框架下,以消费拉动经济增长的美国可以通过发行美元购买中国的廉价物品,尽管带来了美国对中国等新兴经济体的巨额贸易逆差,但是凭借金融市场优势,中国等国积累的贸易顺差反过来又以购买国债的形式回流到美国。美国以成本极为低廉的货币手段来平衡经常性的贸易逆差。因此在现行的美元体系里,经济失衡对美国来说收益远大于成本,美国依靠中国等国送美元上门,维系着寅吃卯粮的经济繁荣,付出的代价仅仅是发行更多的美元并支付不超过4%的债券利息,而且还可以藉此把经济失衡的原因归罪于中国等新兴经济体国家,并且通过施压,迫使这些国家进行货币升值,被动地调整本国经济政策,以此来承担美国转嫁而来的经济调整成本。
目标是储备货币地位
中国拥有天量外储却被严重束缚手脚的窘境,凸显在全球既有经济与金融分工格局下,中国某种意义上为主要金融强国打工的弱势地位。美元本质上是美国的美元。未来一段时期,中国既要积极拓宽外储投资渠道,更要在稳步推进人民币国际化的基础上,实现核心战略资产的保值增值。
环视世界各国,持有巨额美国资产的除了中国之外,还有英国和日本等国。为什么这些国家就不担心所持资产贬值?除了两国是美国的盟友之外,英镑和日元作为国际货币储备币是最好的避风港。这也是英国一直迟迟不肯加入欧元区的重要原因之一。另一方面,英国可以购买中国想买却买不到的美国企业和其他资产。因此,为了避免中国经济被美国在某种意义上的绑架,中国除了持续要求美国拿出实际措施确保在美中国资产安全之外,关键之举是稳步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而在人民币成为国际货币本位币之前,可行的替代措施是增持黄金、石油储备、购买IMF债券和积极拓宽欧洲投资市场,以符合中国外储资产多样化的策略。至于在熟练驾驭国际商业规则的情况下加大跨国并购力度,以实现核心战略资产的保值增值,更是中国企业在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的必修课。
(作者系上海外国语大学东方管理研究中心副主任、经济学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