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券时报记者 游石
见习记者 沈宁
对于今年国内物价走势,市场观点多数认为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将呈现“前高后低”态势,但证券时报记者注意到,由于去年底以来国内对物价进行行政调控,涨价周期可能被延长,加上外部输入性通胀和天气的不确定性,今年国内通胀形势的长期复杂程度或超市场预期。
食品价格爽约季节性回落
根据经验,每年春节是国内食品消费较为集中的时期,价格通常会形成上半年高点,节后伴随需求回落、供给增加,食品价格会出现季节性回落。但今年情况异于往年,春节后不少食品价格仍在上涨,比如猪肉价格蹿至31个月新高,玉米、小麦价格也超过了节前。有券商根据商务部每周数据推算,3月份食品价格指数环比上涨约1%。
从CPI的8大类商品构成权重来看,食品所占权重最大,尽管在2月份经历了一次下调,但市场估计比例仍高达31%。细分来看,食品当中又以肉禽、食油的权重和价格波动最大,而未来几月,恰恰它们具有持续上升的动力,对CPI构成威胁。
昨日,全国出栏肉猪均价14.87元/公斤,去年同期为9.22元/公斤,同比涨61.3%。如果光从价格和成本直观判断,养殖端高利润,理应刺激生产,但搜猪网负责人冯勇辉告诉记者,现在市场补栏并不积极,豆粕饲料卖不动。这主要是由于养殖户经历几轮猪肉价格大起大落后,经营非常谨慎,高价格也不盲目扩产,加上在通胀压力下,市场担心国储调控,“瘦肉精”事件也打击养殖户信心。冯勇辉预计,补栏状况不佳,将使猪肉高价格拖得会比正常情况久。
食用油市场存在另一种涨价压力。去年11月底,发改委曾约谈几家大型食用油生产企业,要求4个月内不得上调小包装食用油价格,现在大限期满,发改委又发出第二道“限价令”,要求延迟调价两个月。目前食用油成本和终端产品价格倒挂已经超过千元/吨,散装豆油折价约10%,如果到6月份“限价令”放开后,超市架上的食油价格很可能直接“跳空高开”,诱发民众抢购囤积,进一步强化通胀预期。
工业品涨价火上浇油
一般来说,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PPI)向CPI传导中间存在半年到一年的时滞,若将去年PPI在5月和11月的双峰值投影到今年,当前正是不少社会商品涨价的小高峰。
据了解,由于原料价格高企,今年轮胎企业如双钱、贵轮、风神等轮胎公司再次上调内销轮胎价格5%~8%、外销轮胎价格6%左右;日化行业联合利华、宝洁等企业也在3月下旬酝酿产品涨价约10%。本月,国内成品油价格按计划调整,汽油上涨幅度约为4.78%~5.16%之间,柴油涨幅约为4.96%。另外,在中电联2月份呼吁电价上调3分后,近期传闻一些地方又开始电力紧张,这被认为是电价上调信号。
下游行业酝酿涨价,有关部门积极行使政府干预职能。3月3日发改委紧急召集农垦、轮胎企业行业协会开会,4月2日,又约谈日化、家电、百货等相关企业和行业协会。4月8日,下发《切实保障电煤供应稳定电煤价格的紧急通知》。4月13日,全国工商联发稳物价倡议书,表示要做到重要商品不涨价。在政策强有力干预下,价格上涨情况得到一定遏制。
不过政策干预的负面效应值得注意。首先,企业正常经营受到影响,当前利润受损必定通过对未来更多盈利的诉求进行补偿,未来物价回落速度恐怕不会像市场预计的那么乐观。其次,拖延价格上涨的做法,也将面临PPI不断上涨的冲击。去年12月到今年2月,PPI一路走高,对CPI的传导将在下半年至明年进一步显现,如果到那时国际商品价格还未见顶,而国内管制政策因企业不堪忍受而松动,那么价格影响将是叠加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