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上海3月21日电(记者 杨毅沉、潘清)中国人民银行年内宣布第三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后的首个交易日,上证综指再次“跌跌撞撞”收红。虽然货币流动性收紧早已处于市场预期之中,但挺过日本地震带来全球金融市场短期波动的中国股市,或仍将继续面对政策面和经济基本面可能带来的双重影响,未来投资者“抗震”将有何良方
再调存准率未超预期 沪市守住2900点
18日晚间,央行宣布年内存款准备金率第三次上调。政策调整后的首个交易日,上证综指窄幅震荡后小幅收高于2909.14点,显示出在今年连续回收流动性的政策背景下,市场对于此次存款准备金率的上调表现得较为平静。
市场的预期在此次存款准备金率上调之前就已经较为统一,东方证券研究所策略研究团队认为,近期公开市场到期资金加外汇占款超过1.4万亿元(3月份和4月份公开市场到期量分别达到6870亿元和5060亿元,加上3000亿元左右的外汇占款),央行动用货币工具回收流动性刻不容缓。一方面,央行近期通过上调央票的利率和正回购利率吸引更多资金购买;另一方面,再度上调存款准备金率也不可或缺。
而长江证券研究部也发布报告称,在整个3月份货币市场流动性相对充裕的状况下,加上2月CPI数据略超预期,市场对央行再次紧缩流动性的预期也已经进一步加强。
“上周五A股尾盘的跳水,在一定程度上已经反映出市场对于存款准备金率上调的预期。”国信证券经济研究所资深策略研究员黄学军说,“不过由于并非加息,股市对于此次上调的反应并不大。”
国泰君安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李迅雷(微博 专栏)对记者表示,市场对于此次存款准备金率上调早有预期,而日本大地震的意外发生,可能还将政策调整“推迟”到了上周,他认为这对中国股市的直接冲击不会太大。
投资者难以轻易“释怀” A股面临双重压力
不过,“如期而至”的存款准备金率上调并没有让市场松口气,虽然21日沪市小幅上涨,但深圳市场的疲软下跌,以及两市成交金额的连续下滑,都让投资者难以轻易“释怀”。
中国股市是否能延续上周后半段缓慢回升的态势上周后半段,随着日本以及欧美金融市场对于日本大地震的各类消息逐渐消化,笼罩在A股上空最大的一片“阴云”也有了散去的迹象。有市场人士表示,虽然日本地震带来的全球金融市场短期波动终将平息,但在目前中国股市谈及通胀与“紧缩”依然色变的情况下,A股市场将面临政策面和经济基本面的双重压力。
“日本地震、海啸及由此产生的相关核泄漏危机,仅仅是对A股市场的‘事件性冲击’。”渤海证券研究所所长程文卫说,“但从中期来看,A股市场的总体趋势终究会决定于以货币调控为主的政策面和以GDP增速为主的经济基本面。”
就政策面而言,有市场人士表示3月CPI同比增速有可能不会明显下降,且在上半年难以出现有效回落。从这个角度看,以控制通胀为目的的货币调控仍将延续,利率和准备金率的上调尚有空间。而从基本面来看,2月份经济运行数据显示,除投资相对乐观外,消费及进出口均低于预期。“三驾马车”各异的表现,以及消费者信心指数的持续回落,增加了投资者对于经济增长前景的担忧。
从市场成交金额的变化看,投资者的情绪和信心目前对于上述两方面的反应并不稳定。虽然上周A股市场在全球资本市场里跌幅最小,上证综指与深证成指一周跌幅均未超过1%,但本周一两市单日成交金额再创近五个交易周以来的新低,仅有不到2200亿元。天相投资顾问有限公司首席分析师仇彦英(微博 专栏)分析认为,此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将冻结资金3600亿元左右,将对市场资金面形成一定的压力。
但在不确定性仍存的情况下,东方证券首席经济学家闫伟也对记者表示,此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对抑制非理性物价上涨和控制央票到期产生的流动性等方面,均会产生效果。
“抗震”不能再靠概念炒作 关键看上市公司业绩
有分析人士指出,在上周经受住日本地震考验的中国股市,在本周要想挺过流动性再收紧以及未来经济基本面的不确定性,将不能再指望“防辐射服概念”的纺织服装股、“食盐概念”的盐化工股等非理性概念股的炒作。
上周A股市场中风能、太阳能等核替代能源类上市公司的异军突起曾经成为市场亮点,而国内大型上市公司2010年业绩在3月下旬的陆续发布,可能也将成为市场新的支撑点。黄学军认为,从目前的市场方向看,在去年业绩较好、在未来有一定业绩保障,或是受益于政策支持的上市公司,或将成为A股中的顶梁柱。“上市公司业绩的稳定增长是目前A股市场中最大的财富,要想‘抗震’,还得靠上市公司给力的业绩。”黄学军说。
但在流动性持续收紧的趋势下上市公司业绩仍存一定变数。对此,程文卫表示,持续收紧流动性的政策措施对经济增速的抑制作用将会显现。如果这一趋势得到进一步印证,那么A股市场在面临流动性收紧引起的估值压力的同时,还将受到业绩增速预期下调的压制。
不过,李迅雷认为,在未来几个月国内物价走势或将出现下行拐点的情况下,目前存款准备金率的上调空间已经不是很大,这也将使得市场对于紧缩的预期有所减弱,从而减轻流动性收紧给上市公司带来的业绩压力以及给投资者带来的恐惧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