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新旧能源博弈 上市公司谁主沉浮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3月17日 03:48  证券日报

  ■本报记者 胡潇滢

  从传统能源走向新能源,中国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同时,正在经历一场能源“革命”。变革改变格局,新旧能源谁主未来格局?

  可再生能源步入快速发展期

  全国政协委员、前工信部部长李毅中(专栏)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推动能源生产和利用方式变革,加快新能源开发。水电、核电、风电、光伏发电、生物质发电等可再生能源的利用在“十二五”期间全面发展。

  水电领军新能源发展

  在十二五能源规划中,到2020年非化石能源在全部能源消耗中所占的比重要达到15%,其中一半以上需要依靠水电来完成。

  “十二五”期间水电投产目标约4.3亿千瓦,为了完成我国节能减排目标和能源结构调整目标,必须加大对水电的开发力度,毕竟水电的开发成本比风电、光伏等新能源低。

  目前我国已建和在建的水电装机约2.7亿千瓦,其中抽水蓄能水电装机约3000万千瓦。由于常规水电和抽水蓄能电站的建设周期都在5年左右,因此到2020年要投产的水电机组必须在2015年之前开工。

  全国政协委员、民盟中央副主席吴正德在两会期间表示,积极开发水能资源的重中之重是加大输电移民扶持力度,妥善解决水电移民安置补偿问题。全国人大代表云南电网总经理廖泽龙认为,做好西南水电及周边水电消纳,不仅可以增加我国的电力供应能力,还能在一定程度上优化我国能源结构。

  构筑安全核电

  核电成为了代表委员全国两会的热门话题。

  2010年秦山二期三号机组和岭澳核电站三号机组投产,结束了核电3年没有新增装机的局面。在建核电机组28台、共3097千瓦,是现有核电规模的3倍,将在“十二五”期间投入使用。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院长赵志祥说,我国目前的核电装机容量是910万千瓦,目前发改委已经批准了11个核电项目,在建的核电规模位居世界第一位;到2020年,我国核电装机可能会达到8000万千瓦,在世界上排第二位。我们已经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核电大国。

  但是核电的安全问题一直被人们所关注。

  3月12日,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电力投资集团公司总经理陆启洲向记者表示,日本大地震对核电站的影响尚待评估,但带给我国核电安全发展三个启示,即采用“非能动”安全系统的第三代核电技术在应对地震上比之二代技术更安全,从国家到核电企业层面都要做好安全预案,各核电站之间应加强应急联动。

  “追逐”太阳能

  在我国新能源发展中,太阳能发展势头极为迅猛,全国政协委员、新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王玉锁在两会期间表示,目前我国在太阳能的推广应用上还存在一些制约,应当强化政策引导,增加太阳能生产端的动力。他说:“我国风电经过几年的发展,激烈的竞争让其造价每年下降约1000元/千瓦,从而让更多企业愿意进入市场,这种趋势还在继续。”

  全国人大代表、正泰集团董事长南存辉说,在太阳能光伏领域,美国已意识到中国的强劲后劲,因此已经构筑了针对新能源产业的贸易壁垒,例如美国军方不能采用国外的太阳能电池板,美国本国的新能源补贴只能用于本国企业等。

  “只有成本持续下降,光伏发电才能真正成为替代现有发电方式的清洁能源。”南存辉说,“未来五到十年,是太阳能发电产业前途光明的一个阶段。”

  风电“过剩”之争

  2010年,中国全年风电装机容量累计达到4182.7万千瓦,首次超过美国,跃居世界第一。然而,配套电网建设的落后却让风电装机设备陷入“产能过剩、无法出纳”的窘境。

  但是对于过剩与否,代表委员提出了不同的看法。中电投总经理陆启洲认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没有适度的产能过剩,是不可能形成竞争局面的,没有竞争便没有技术进步,没有技术进步就不会带来成本下降,没有成本下降就不可能形成商业化普及。适度过剩不是坏事情,它能激发企业的竞争力创造力,带来技术创新,在成本下降的过程中推动产业的进一步发展。

  李毅中则认为,过剩的概念有误,新能源没有过剩,问题是我们发展风电装备的时候,要根据市场需求有序地发展,不要一哄而起,不要搞低水平的重复。

  生物智能的“春天”

  生物质能发电并非全国两会能源领域的热门话题,生物质能发电领域的全国两会代表委员也很少。

  两院院士石元春教授表示,“十一五”期间国家对新能源的关注度更多地集中在了风能、太阳能领域,相比之下对生物质能源的发展关注较少。

  资料显示,目前全球许多国家都在争相发展生物质能源。越来越多的国家都已意识到,以燃料乙醇产业为代表的先进生物质能源利用将在未来人类的新能源布局中占据重要地位。

  全国人大代表、武汉凯迪控股投资有限公司董事长陈义龙是为数不多的生物质能领域全国人大代表,他向记者表示,我们今年有全球第一条大型的商业化生物制液体燃料投资,就是生物制柴油、生物制汽油和煤油都有,一定要抓住这个战略机遇期。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分享到:
留言板电话:4006900000

@nick:@words 含图片 含视频 含投票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