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股指“抗震”拒跌 有望迎来反弹

  上周五下午日本本州岛东海岸以东海域发生9级超强地震,对全球金融市场产生了短期的剧烈影响:一是地震发生后,日经225指数和恒生指数迅速出现直线跳水走势,并带动原本在周五下午14时之前守住2940点支撑的上证指数出现跳水,击破了上周一形成的跳空缺口下沿这一重要的技术部位;二是根据日本政府披露的震情最新进展,日本大地震的破坏程度远远超过了各方最初的想象,遇难人数有可能过万、日本东海岸诸多重要的工业企业生产陷入停顿、福岛等多座核电站出现情况危急的核泄漏危机。周一市场开盘后,日经225指数即狂泻超过5%,击破万点关口。而国内商品期货市场在开盘稍作反复之后便呈现弱势,橡胶跌停、棉花跌逾5%,其他主要品种也普遍呈现弱势,直到尾盘才有所反弹。

  A股在开盘后,呈现震荡企稳的态势,上证指数始终稳在2900点上方,股指期货在探到上周五低点后则转而做偏强震荡,而深证更在早盘探到20日均线支撑后反身测试10日均线压制,呈现一定的短期寻底成功的态势。

  周一国内股市在外围突发性灾难引发的不确定性之中能做到拒绝下跌是可喜的现象。对于后市,笔者的观点是:日本地震对国内股市的影响可能暂时已经得到足够反应,短期内股指发生深幅调整的概率很小,股指短期内有望重回升势。以上观点的立足点主要包括:

  首先,据估计本次地震可能导致今年日本的GDP受损1%左右,但相关的灾后重建和日本央行为了应对地震对金融市场和实体经济的冲击将向市场进行史上最大规模的注资行动,总额达15万亿日元(逾2000亿美元)。日本央行强化宽松的举措最终将在很大程度上对冲灾难对资本市场的利空影响。根据1995年阪神大地震的经验,日本股市将很难在短期内走出低谷,而与阪神大地震相比,本次地震的波及范围更广,因此灾后重建的范围和深度较阪神地震可能更大,阪神地震后出现的大宗商品和农产品价格先抑后扬的现象有可能重现。综合地震所带来的影响而言,国内股市短期内基本已经反应完毕,由于这一灾害因素而出现进一步下行的概率已经很小。

  其次,从国内股市的总体技术形态来看:上证指数从2010年7月至2011年1月也就是从2300点一线上行到3186点再回到2660点一线的运行过程可以视为一轮日线级别的完整波浪结构。从1月25日的2660点一线直到今天的走势,可以认为处在一轮新的浪形结构之中,而当前击穿2940点的状态意味着从2月23日直至上周三高点所运行的第三浪已经结束,2940点这一重要部位被击破的参照意义在于意味着指数将继续下行做第四浪的进一步延伸以寻求支撑,从今年的价格形态来度量2940点以后的支撑位主要在2880点-2900点一线,从昨日的行情运行来看,上证指数和深证成指的均线系统仍成功维持了多头排列,2900点一线已成为短期内的重要支撑参考点。

  再次,国内市场的总体基本面背景支持市场稳中偏强运行。刚刚结束的“两会”中提出的提高个税起征点、年内落实1000万套保障房建设、对多个国家级经济区的规划等举措都是能对经济发展带来切实良性促进作用和为相关行业个股提供确切多头故事的政策性利好因素。另外当前商业银行在信贷方面的利差水平由于对大部分企业的流动资金贷款和房贷普遍取消利率折扣并做适度上浮,甚至对某些行业实施利率大幅上浮的措施(对房地产企业甚至普遍上浮50%,但贷款额度仍供不应求),商业银行的利差水平由此获得了实质性扩大。某些商业银行的内部会议中已经提到:今年新发贷款的综合利差水平较同期扩大了0.5%以上,今年1季度的实际利润水平有望较去年同期增长50%以上,这就意味着银行股这个最大权重且低PE的板块后期的走势呈现稳中偏强将是大概率事件。在这一背景下,市场发生深幅调整的概率较小。

  最后,近期股指期货主力合约IF1103和次主力合约IF1104的总体走势相对300现指始终偏弱,期指的升水幅度始终处于稍有抬高便被迅速打压的状态之中,周一收盘时IF1103已呈贴水状态,而IF1104的升水幅度亦仅有10余点。近期股指期货的运行中有以下值得关注的要点:一是近期持仓排名前20的会员的净空持仓量已呈现总体逐步回落的状态;二是本周内股指期货将完成从IF1103向IF1104的移仓过程,在移仓过程中出现远期合约的升水拉升是一种常态;三是股指期货的升水水平被压抑的时间长度已经较长,从历史规律来看已有反弹的可能。综合来看,股指期货的持仓和升水特征演变在后期的行情运行中将有可能成为一项偏利多的因素。

  从国内当前调控楼市和抑制通胀的宏观经济政策主线来看,将楼市投机资金挤出楼市后,不可避免地会有部分资金流入股市,而管理层在商品期货市场的频繁调控动作也已经发挥了作用在这种背景下,股票市场的后期走势仍是值得期待的。

  (华泰长城期货研究所 陈伟刚 编辑 梁伟)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分享到:
留言板电话:4006900000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