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各方评点保障房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3月10日 04:13  证券日报

  编者按:无论是从关注国计民生的角度还是当下对房地产行业宏观调控的需要,“保障房”都够得上今年两会期间的关键词之一。多位保险业界委员就保险资金投资渠道放宽的问题提交了提案,方向涉及“保障房”、“养老产业”、“商业贷款”等多个领域。《证券日报》保险周刊特邀业内投资人士、专家学者等就保险资金投资渠道进一步放开发表他们的真知灼见。

  投资人士、专家学者“投票”险资运用提案

  ■本报记者 赵晓菲

  募40亿建公租房

  太保启动首单险资不动产债权计划

  ■本报记者 黄晓琴

  一直以来以“另类投资”为特色的太平洋保险在“另类”的投资路上又跨进了一大步。

  昨日,由太平洋资产管理公司发起设立的“太平洋—上海公共租赁房项目债权投资计划”正式通过了保监会的备案。该债权投资计划是保监会《保险资金投资不动产暂行办法》出台后的第一单不动产债权投资计划,开创了保险资金以债权方式投资不动产的先河。

  太平洋资产管理相关人士对《证券日报》保险周刊记者表示,“太平洋—上海公共租赁房项目债权投资计划”计划募集资金40亿元,主要用于上海地产(集团)有限公司在上海市区建设的约50万平方米公共租赁住房项目的建设和运营。该项目建成后将有效缓解上海市青年职工、引进人才和来沪务工人员及其他常住人口的阶段性居住困难。

  据介绍,该债权投资计划具有保底收益、不设封顶收益的浮动利率机制,在支持公益性项目的同时,保障了保险资金较为合理的投资回报。并选择了较好的投资项目、资质良好的偿债主体和实力雄厚的担保方。

  上述人士表示,债权投资计划与股票、债券类资产具有不同的属性特征,相关性较小,有利于增强公司资产组合收益的稳定性。投资保障性住房的债权投资计划投资期限一般较长,符合保险资金(尤其是寿险资金)期限长的资金特点,可以和保险资金的久期相匹配,有助于实现保险资金的资产负债匹配管理。

  据悉,该债权投资计划投资的项目作为上海首批公共租赁房项目,对于保险资金投资公共租赁房建设起到了一定的示范效应,带动更多的保险资金参与公共租赁房建设。

  保障房:

  全票赞成!

  合众人寿相关负责人:希望政府给予优惠政策

  保险资金投资保障房建设属于社会的公益事业,是需长期持有经营的,其社会效益占主要方面。利用保险资金不仅有利于加快其建设,而且有助于提高保险资金的长期投资收益,有利于保险行业的长期稳定发展。为鼓励社会资金进入保障房建设,缓解社会压力,我们希望政府能给予一系列的优惠政策,包括土地税费减免等,并确保各项优惠政策的有效执行。

  百年人寿相关负责人:险资会满意保障房的投资回报率

  其中,保障性住房这块,目前资金缺口很大,除了财政资金外,只能依靠民营资本等各类社会资金。而显然,民营资本是更加逐利的,他们要求的回报率较高。保障性住房的利润空间却是被压缩的,如果民营资本参与其中,可能无法保证保障性住房建设的质和量。

  但是,保险资金多是长期资金,且对资本的投资回报率要求相对低一些,举个例子,10%就够了。且保障房领域不受房地产调控影响。所以,险资愿意参与这块。

  南开大学风险管理与保险学系系主任江生忠:谨防个别公司打政策擦边球

  关于此次两会委员提到险资参与保障房建设,大方向上是没有问题的。因为保障房需要的资金特点正好是险资的资金特点。

  但是,具体操作上,还是有很多值得探讨的地方。毕竟保障性开发商也属于房地产开发商,虽然两者不同,但存在共性,需要参与征地等商业行为,有一定的开发周期,投入的资金量又很大等等。

  所以,具体该怎么投资,还需要出台相关的细则进行规范,比如征地的用途、投资的比例、如何监管等。

  其中,尤其需要个别公司打政策擦边球,从事商业住房的开发。

  商业贷款:

  赞成3票,反对2票!

  合众人寿相关负责人:这个领域正适合险资进入

  险资进入商业贷款也是在保险业资金监管水平和保险公司管理能力日趋成熟的条件下,借鉴了国外有保险资金运用的成功经验及基于“国十条”专门对保险资金运用提出的新政策,保险资金本身结构也十分适合。因为保险资金是由合约决定,可以精确地预计在未来年度中必须向受益者支付的资金规模及时间,因而资产的流动性不十分重要;资产管理上着重于长期运用,这种特性正符合中长期投资的需要。

  百年人寿相关负责人:风控不成问题,我表示赞成

  关于委员提到的保险资金进入商业贷款,我表示赞成。其他国家都能做,为什么我们不能做?如果说有风险,保险公司本身就是一个风险控制的机构,风控能力不成问题。

  某寿险公司投资负责人:我觉得不太合适

  我个人认为保险资金进入商业贷款领域不太合适。因为贷款业务本身风险相对是比较大的,比如次债什么的,保险公司本身就是要控制风险,而且相关的监管机制也没有。

  江生忠:又做保险又做银行,岂不乱了套?

  但对于商业贷款这个领域,我个人不赞成。一方面是风险问题。另一方面,保险公司又做保险又做银行,主业是什么?监管该由谁来管?岂不乱了套?保险公司向被保险人、投保人提供短期的一定额度的贷款是可以的,现在已经可以的。

  北京大学风险管理与保险学系副主任朱南军:与保险公司负债特点相匹配,是可以的

  个人认为保险资金进入商业贷款领域也是可以的,在很多国家都是这么做的。一方面考虑到险资的投资收益,另一方面,主要长期贷款是与保险公司负债特点相匹配的。保险公司即使开展商业贷款,但它还是以吸收保费为主的,肯定也不会把很大比重的资金拿去放贷,所以跟银行贷款业务为主不能比。

  养老产业:

  全票赞成!

  合众人寿相关负责人:有助于提高保险资金的长期投资收益

  保险资金投资养老产业属于社会的公益事业,是需长期持有经营的,其社会效益占主要方面。利用保险资金不仅有利于加快其建设,而且有助于提高保险资金的长期投资收益,有利于保险行业的长期稳定发展。

  风险控制上,合众在养老社区建设上还是比较有经验的。一方面我们借鉴了国外的经验,此次建设的养老社区将以“家”为核心理念,以CCRC(持续护理社区)为载体,为不同年龄段、不同健康状况的老年人提供一站式的终身退休养老服务。公司目前已组建专业团队对养老社区进行系列研究,未来将聘请国外专业团队或通过与国外优秀养老机构建立合作关系的模式,来迅速提升养老社区建设和运营管理能力,培育和形成自有的服务品牌,降低公司投资风险。

  百年人寿相关负责人:我们看好养老产业的利润空间

  关于养老产业,随着我国人口的老龄化,养老产业的缺口也越来越大。但是这块需要的又必须是长期的,巨大的资金量,险资满足这个条件。而且,养老产业的利润空间,我们也是看好的。

  江生忠:确实是险资应该做的

  养老产业这块,也确实是险资应该做的。不仅仅是资金运用的考虑,也是作为保险机构应该去做的。

  投资压力:

  各执一词!

  合众人寿相关负责人:险资的投资渠道还是有些狭窄

  现在企业面临着整个物价和人力成本的上涨,盈利性下一步将出现问题。因为保险行业从专业术语来说有死差、利差,死差就是赔付力度越来越少,费用随着人力成本的上升也越来越少。从国外的国际惯例来说,保险行业基本通过投资赚钱,但是投资目前我们国家和国际相比,投资渠道还是有一些狭窄。中国保监会日前公布的数据显示,在2010年险资前10个月投资收益率达3.97%,年化收益率达4.76%。

  在目前市场的机制和状况下,保险行业的前景非常好,从投资领域来说,如果放开一定的渠道,首先它是一个企业,和银行一样,必须有良好的盈利性。大家看看现在的股价,银行的市盈率都是5倍、8倍,可是保险业市盈率很高,达到几十倍。但是现在保险行业和银行业最大的差距,就是前期的经营需要投入非常巨大,这样的话,很多企业的投入会有问题。所以,险资的投资渠道还需进一步放开。

  百年人寿相关负责人:放宽准入条件,让更多的保险公司参与

  目前险资面临的投资压力主要是资产资产配置的压力。保费每天都在增加,这些钱必须有一定的收益,实现保值增值。配什么呢?保险公司需要谨慎操作,考虑到配置资产的风险,决定配置的比例。

  以目前的情况看,带给险资投资压力的两方面因素,一是,现在处于加息周期,险资之前配置的债券收益率相对降低。二是,目前股市的未来走势看不清楚,险资不敢贸然进入。

  但是,最后想说的是,虽然险资投资不动产、股权、保障性住房等渠道已经放开,但是可投资的保险公司设定了一些投资条件,比如偿付能力、盈利能力、投资部门设置等,这使得很多中小保险公司难以达标。实际上,相当于只对大型保险公司放开了,对中小保险公司没有放开。所以,呼吁能进一步放宽条件,让更多的保险公司可以参与其中。

  某寿险公司投资负责人:对中小保险公司放宽条件不太可能

  险资的投资压力主要是保费增速过快。该开的渠道都已经基本已经放开了,其他渠道没有什么可能性了。另外,很多投资渠道的放开只是利于大公司是事实,但是对于中小保险公司来说,恐怕也很难寄希望于监管方面放宽条件,只能等满足条件后再说。

  江生忠:不应该把利润都压在投资收益上

  如果保险公司觉得投资压力很大,一方面跟前段时间市场环境有一定关系。但另一方面,保险公司也应该反省一下自己。不应该把利润都压在投资收益上,承保业务呢?如果承保也能盈利,或许就不会感觉到那么大的压力。

  朱南军:不改变负债成本问题,投资压力还会继续存在

  以前险资说投资压力大,与险资投资渠道狭窄有关。而现在该放开的渠道基本上都放开了。虽然投资渠道仍然还是个问题,但是保险公司投资压力更主要的原因是目前公司负债成本太高,也就是承保这块利润没有,使得投资收益的压力非常大。投资渠道是无限的,但是如果不改变现在负债成本问题,保险公司的投资压力还会继续存在。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分享到:
留言板电话:4006900000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