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须正视公开增发风险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3月10日 02:05  中国证券报-中证网

  □本报记者 欧阳波

  资本市场有一种风险叫公开增发,上市公司、承销商和参与者多方都必须正视公开增发面临的风险。

  长江证券的公开增发生动地诠释了这种风险。长江证券公开增发不仅在增发前夜遭遇“暗算”,而且增发结果也尴尬收场。由于申购数量不足发行计划的15%,长江证券紧急缩减了发行规模,由原定的6亿股缩减至2亿股。公司保荐人兼承销商东方证券更为“郁闷”——不得不自掏腰包近14亿元包销2亿股中的1.1亿股。

  根据Wind资讯统计,去年1月份以来,沪深两市共有12家上市公司实施了公开增发,累计发行63.86亿股,募集资金总额为437.56亿元。从行业来看,机械设备行业公司占比近半。扣除长江证券的发行费用外,11家上市公司的发行费用共计为9.28亿元,其中大秦铁路国电电力的发行费用较高,分别为2.8亿元和2.6亿元,两者的募资额也较高,分别为165亿元和95.7亿元。

  与定向增发相比较,监管层似乎更倾向于提倡上市公司公开增发。定向增发价格一般比市场价格要低,有时候定向增发就相当于给参与者送红包。公开增发本意是想让更多的投资者能够参与进来,分享上市公司增发后的业绩增长,但在具体的实施中,上市公司更多的还是采取定向增发,没有信心和底气来实施公开增发。

  活生生的众多例子提醒上市公司:公开增发存在不小的风险,公开增发很有可能达不到公司原定目标,公司必须做好失败的准备。长江证券等公司在增发实施过程中,基本没有投资者“捧场”,增发结果更与公司愿望相去甚远。在市场行情低迷的时候,上市公司采取公开增发的形式,更容易给投资者造成不顾一切圈钱的嫌疑,上市公司形象将会大打折扣。

  承销商方面更应该注重公开增发的风险。有些承销商甚至将公开增发列为雷区,主要就是包销风险太大。在赚取发行费用的同时,承销商也需要筹备巨资来包销剩余股份,包销的份额动辄上十亿,对承销商的资金构成严重挑战,一不小心甚至可能成为项目公司的大股东。因此,部分承销商宁愿不挣发行费用都不愿意参与公开增发项目。

  从上述公司的发行结果来看,长江证券、长安汽车和国电电力等公司均出现了余额包销情况,承销商不得不自掏腰包来完成公开增发。国电电力公开增发30亿股,承销团最终包销2.52亿股。长安汽车计划通过公开增发募集不超过40亿元资金,发行股份数量上限为4.66亿股,最终公司实际发行了3.6亿股,募集资金总额为35.1亿元,但其中高达28.51%的增发股份由承销团包销。

  普通投资者参与公开增发也有很大风险。从以往的增发情况来看,部分公司为了募集到更多资金,采取了高市盈率和高价公开发行的方式,投资者参与进去后,一方面可能会面临增发后股价迅即下跌的惨景,另一方面过高的增发价也难获得公司业绩后续的支撑。部分上市公司在股价低迷时选择定向增发,在股价高涨时却选择公开增发,存在着将风险转移给普通投资者的嫌疑,投资者应该擦亮眼睛,谨慎参与上市公司的公开增发。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分享到:
留言板电话:4006900000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