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三板扩容引弓待发5大悬念求解
■本报记者 于德良
新年伊始,新三板扩容的各种版本消息接踵而来,令人目不暇接。可以说,新三板扩容已成为今年证券市场的焦点事件。
中国证监会主席尚福林在2011年全国证券期货监管工作会议上曾表示,今年的重点工作之一就是抓紧启动中关村试点范围扩大工作,加快建设统一监管的全国性场外市场。
3月5日,参加两会的尚福林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目前相关制度安排已经基本到位,还有些技术细节要继续努力。目前并无何时扩园的时间表,等到条件具备的时候就会择机推出。
与各地政府部门、高新园区以及券商摩拳擦掌争抢先机相比,业内人士更关注新三板扩容涉及的关键问题和细节,并表达了不同的见解。
综合来看,国家级高新园区是分批试点还是一步到位,引入做市商制度以解决流动性,企业挂牌率先实行备案制,建立转板制度,确定投资者准入门槛,这5大问题仍有待明朗。
分批试点还是一步到位?
2010年9月,国务院新批了13家省级高新区升级为国家级高新区,这就使得原有的56家国家级高新区、杨凌示范区(杨凌农业高新区),增至目前总数的70个。
“新三板”扩容的最终方向是,将中关村园区代办股份转让试点扩大到其他具备条件的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内的未上市高新技术企业。
而即将推出的新三板扩容方式是采取分批试点还是一步到位则是各地高新园区最为关注的。
目前比较一致的观点是先采取分批试点的方式,即在中关村科技园区非上市股份公司进入代办股份系统进行转让试点的基础上,吸收具备条件的高科技园区进入第二批试点。
此外,鉴于监管层对市场创新的一贯态度,新三板扩容或许也会沿袭其他市场创新“先试点后铺开”的原则,分批推进。因此,业界普遍认同首批扩容园区在15-20家,选择对象为国家级高新区。
业界人士认为,首批扩容试点园区入围评审办法或将主要考量三方面:一是园区经济总量;二是拟挂牌企业以及后备企业资源情况;三是已获得主办券商推荐挂牌的企业数量等。在这些园区之中,较大的高新技术园区有望首先进入新三板,如上海张江高科技园区、东湖高新区、西安高新区、苏州高新区、成都高新区等。(下转C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