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刘震的愿景:打造中国最专业的对冲基金团队

  作为易方达指数与量化投资部总经理,刘震不仅运作了中国最大的指数基金,而且设计并运作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中国本土第一只对冲基金。刘震告诉记者,他有个长远的目标,在有限的时间里尽量发挥自己的所长,把国际上先进的对冲基金的设计研发、投资管理模型等带回中国,在中国组建一支最专业的对冲基金投资团队,提升中国在全球金融体系中的地位。他说,这是他最大的心愿。

  ⊙本报记者 王慧娟

  对冲基金最重要的特征是对冲与杠杆

  2010年,随着股指期货、融资融券的推出,给中国资本市场带来了从未有过但极其重要的两个功能:对冲和杠杆。从此,中国资本管理市场也会走上alpha与beta分离的道路, 而对冲基金在中国资本市场将会经历一个从无到有的起步过程。

  刘震把对冲基金的主要特征概括为四点:私募、业绩提成、对冲和杠杆。其中,对冲和杠杆是对冲基金最重要的特征,也是对冲基金的本质特征。

  大多数的投资者都能理解投资时以风险换取收益的过程,无风险则是无收益。但对于收益所承担的风险具体意味着什么,如何衡量风险,很少有投资者了解了。然而在刘震眼里,对冲基金是一种可以用确定性的风险去换取确定性收益的基金,对冲基金的卖点就在于其收益的确定性,而收益的确定性可以通过投资性价比(也叫信息率,等于收益除以风险)来衡量。投资性价比高的话,可以降低投资亏损的概率。

  实际上,自1952年哈里·马科维茨提出现代投资组合理论以来,投资收益可以分为两块:与市场相关的β收益,即相对收益,和与市场无关的α收益,即绝对收益,或称超额收益。整个成熟市场资产管理行业过去30年的发展历程,就是cheap β(便宜的贝塔:指数基金,ETF)和 high α(高阿尔法:对冲基金,另类投资)分离的过程。

  刘震表示,任何一个多元化的投资组合,大部分的收益与风险都是从市场上来的。而这部分来自市场的收益,虽然有时很高,但风险也更大,也就是说投资的性价比较低,如2008年的投资性价比在0.5~0.7,这也意味着每年亏损概率在25%~30%,也就是说3~4年亏损一次。

  刘震说,如果可以利用对冲工具对冲(或部分对冲)市场风险,而通过承担比较确定的风险,获取确定的收益,投资性价比就可提高。在成熟市场上,对冲基金的投资性价比通常在1~1.5之间。这意味着年亏损概率会在10%之下,也就是10年亏损一次,也就是所谓的“持续稳健收益”。

  中国股市的波动性有目共睹,在过去7年中的每一年,上证综指不是跻身于全球股指排名的前20%,就是落在后20%之列;今年迄今为止,上证综指在全球93个股市中排名第82。经历过金融海啸的中国投资者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渴望去除市场风险的“持续稳健收益”。因此,“很多高端的投资者愿意在承担有限的风险下,获取最大的收益,也就是投资性价比的最大化。在国外,机构与高净值人群是对冲基金的主要客户。”刘震如此表示。

  然而,投资者追求的并不是投资性价比,而是收益。对冲基金如何把投资性价比转变为收益?刘震解释道,如果有了一个高性价比的核心投资策略,对冲基金经理可以通过杠杆,在不改变亏损概率的情况下,根据投资者的风险承受力,在同样的投资风险下获取更大的收益。

  这和传统高风险高收益的投资理念不同,对冲基金是以最低的风险去获取最高的收益。刘震说,“对冲和杠杆是对冲基金家族中不可分离的孪生兄弟,杠杆是对冲基金的另一个核心因素。因为有了杠杆的存在,基金经理可根据风险承受能力调整预期收益和风险,比如通过放大收益/风险比去获取更多的绝对回报”。

  对冲基金“一对多”业务拉开在中国发展的序幕

  刘震表示,由于中国股市长期以来处于单边定价状态,没有做空机制,很难分离相对收益和绝对收益。无论是共同基金还是私募基金,都只能一方面通过定性分析判断市场走向,一方面发掘个股的投资机会,投资策略基本雷同。由于缺乏卖空工具,无法实现与市场不相关的绝对收益。随着股指期货,融资融券的推出给中国资本市场带来了对冲和杠杆,对冲基金开始在中国生根发芽,在成熟市场进行了30年的α收益和β收益分离的过程也开始在中国资产管理行业发生。2010年9月,中国第二大资产管理公司易方达基金推出了中国第一只本土对冲基金,最近,易方达又将近期发行一只采用对冲策略的“一对多”产品。对冲基金加快了在中国发展的步伐。

  刘震认为,对冲基金也会与在成熟市场一样,成为中国资产管理市场的主流之一,为机构投资者及高净值人群提供有效的资产配置工具。刘震预测,未来3-5年内中国对冲基金管理的资产规模有可能将达到3000-4000亿元,占基金行业市场份额的15%。这一观点与《富可敌国》的作者——塞巴斯蒂安·马拉比看法一致。马拉比在书中预言“由于新兴市场上的对冲基金领域出现增长,基金资产在下一个十年里将会增至现在的三倍。而中国此次推出的对冲基金就是其中的一部分。”

  然而,不少海外和国内的学者专家认为,对冲基金在中国还面临着强大的壁垒。从战略上看,由于中国目前还没有正式的股票借贷计划,可以卖空的股票有限,因而中国国内市场仍然处于受局限的状态。此外,对冲基金可以买入的非现金投资数额也是有限制的。中国股市只有不到1%的市值对外国投资者开放,因此对流动性的需求和实际的流动性之间存在失衡。除此之外,与美国对冲基金不同,中国的对冲基金无法向大宗经纪人寻求帮助,以获得组合资产,因而进一步限制了投资选择。

  刘震认为,很多投资者牛市很难跑赢大盘、熊市无法避险套利,投资就像坐“过山车”,他们尤其是资金量大的个人和机构无法从追求相对收益的投资方式中获得足够的安全感。因此,他们的这种对“持续稳健”的需求,使得对冲基金对投资者十分具有吸引力。刘震还说,在配合渠道做沟通推广时发现,江浙一带的投资者或是因为金融理念较发达,对于此类产品接受度很高,表现出先行尝试对冲基金的勇气,而机构则略显保守。

  虽然,对冲基金在中国仍然面临不少现实问题需要解决,例如沪深300股指期货是目前唯一可用的对冲工具。但一向乐观的刘震对此并不担心。他说:“我们的优势就是知道如何努力用一把大菜刀做微刻,利用风险模型及数量优化去精确的对冲风险。”刘震的投资策略是利用股指期货对冲市场风险,运用多种对冲套利策略以捕捉中国资本市场中的无效性,以获取与市场不关联的绝收益。在刘震看来,正是中国资本市场的波动性及无效性使得中国市场存在大量可能实现的套利机会。“虽然中国市场上存在着流动性问题以及筹资挑战,不过我相信我们的对冲基金能够克服这些问题。”刘震表示。

  ■人物简介

  刘震,曾在华尔街从事量化投资工作15年,先后在D.E.Shaw,UBS 以及 Brevan Howard 等著名金融机构担任要职。2009年底,这位华尔街对冲基金的投资明星“海归”中国并加盟中国第二大基金管理公司——易方达基金,现任易方达指数与量化投资部总经理。

  ■资料链接

  1949年阿尔弗雷德·温斯洛·琼斯在纽约建立第一只对冲基金以来,对冲基金已有60余年的历史,在国际成熟金融市场上已成为资产管理行业的主流之一,管理总资产超过2万亿美元,而且因其积极主动的投资策略在资本市场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同时,对冲基金还创造如逼倒英镑的乔治·索罗斯、靠“量化黑盒子”成名的詹姆斯·西蒙斯以及约翰·保尔森等一批投资精英。在每一次金融危机的背后,几乎都会有对冲基金的身影。因此,在绝大多数人眼中,对冲基金就是凶猛无情、桀骜不驯的代名词。特别是在新兴市场的某些角落,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的伤疤还在隐隐作痛,人们至今还是对“对冲基金”谈之色变。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分享到:
留言板电话:4006900000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