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200亿市值盲目冲动 行业专家诊断石墨烯虚火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2月25日 22:54  华夏时报

  本报记者 张学光 北京报道

   “按照资本市场的正常游戏规则来理解,风险投资才刚刚闻出味儿来,散户怎么可能在二级市场上赚到钱呢?”对于目前已经被A股市场上炒得沸沸扬扬的石墨烯概念,接受《华夏时报》记者采访的化工行业业内人士,认为有过度炒作之嫌。

   与化工行业业内人士的态度相反,此时的A股市场上已然是极度亢奋。

   从1月份下旬开始至2月底,中国宝安(000009.SZ)、方大炭素(600516.SH)、中钢吉炭(000928.SZ)和南风化工(000737.SZ)等4家涉及石墨烯概念的上市公司,股价出现连续飙涨,此间仅这4家上市公司的总市值已经累积上涨了超过200亿元。

   那么,号称比黄金还贵的石墨烯是否真的是“钱”途光明呢?

  南风化工公告避实就虚

   在4家石墨概念上市公司当中,位于山西省运城市的南风化工最为特别,这家公司不同于方大炭素和中钢吉炭两家从事石墨以及碳素生产的上市公司,同时也不同于已经发布公告称已经涉足于石墨烯研发的中国宝安。南风化工之所以受到市场的关注,原因在于有消息显示,公司曾在2001年与清华大学合资成立了一家名为“南风-清华粉体产业化工程中心”(以下简称中心)的科研机构,而这个机构号称已经具备了15kg/小时碳纳米管的批量生产技术,目前已经形成了日产360公斤、年产120吨、纯度高达80%以上的多壁纳米管生产能力。

   根据记者查阅相关资料,目前市场上所指的石墨烯是碳原子呈蜂窝状有序排列形成的单层结构,厚度只有一个碳原子,而人们经常见到的石墨则是这些单层结构堆叠而成,如果这种单层结构呈筒状,则就是单壁纳米管,如果是多层结构呈筒状,就是多壁纳米管。

   因此,行业内也把碳纳米管归为石墨烯概念当中,市场认为南风化工既然掌握了这种产品的生产能力,那么自然也应该归属为石墨烯概念股。

   2月21日,南风化工董秘办负责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由于多壁纳米管的下游市场尚未形成,因此这个中心此前生产的部分产品仅仅供应科研单位使用。那么,目前这个中心是否仍然存在?2月22日,记者来到位于清华大学校园东北角的中心所在地,但是并没有发现任何标示。记者从保卫人员口中了解到,这个中心早在去年就已经搬走了。

   随后,记者在化工学院的大楼里找到了清华大学化工系教授魏风,魏教授同时也是2001年中心成立时的主要负责人之一。在提及与南风化工的合作时,魏教授不愿谈及过多,仅仅是表示目前中心已经与南风化工没有任何联系,早在去年南风化工就与中心通过法律诉讼中止了合作关系。

   然而记者注意到,就这一问题南风化工方面在此间并没有对外发布任何公告,同时,在2月21日公司关于股价异动的公告中,也并没有明确说明公司已经与中心中止了合作关系,只是含糊表示“中心目前处于停产状态”。

   那么,对于这一重要信息,南风化工方面为什么没有及时公告以及澄清呢?就此,记者于2月23日再次联系采访了南风化工董秘办,不过对于这一问题,公司方面表示将不作出回应。

  石墨烯缺乏严格界定

   记者注意到,市场之所以对南风化工的这一中心产生关注,无疑在于其巨大的盈利能力预期。

   根据此间网络广为流传的资料显示,该中心号称是世界上最大的碳纳米管生产基地,能够年产120吨纯度高达80%以上的多壁纳米管,而这一产品的市场价格高达1000-2000美元/克。

   与此同时,一家名为厦门凯纳石墨烯技术有限公司也宣称,该公司是国内首家从事石墨烯微片及石墨烯生产的新兴专业化高科技企业,公司对外宣称的产能也达到了年产100吨。

   如果这样的产能和实际价格都成立,那么这个乘积显然是一个天文数字。可是,事实远非如此。

   就这一问题记者于2月23日联系采访了厦门凯纳,公司总经理助理方崇卿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公司目前主要生产的产品并非石墨烯而是石墨烯微片,这其中的区别在于石墨烯是单层碳的石墨,而石墨烯微片则是多层碳的石墨。“目前国际上量产石墨烯相关产品的企业,多为石墨烯微片生产企业。”

   而方崇卿的这种说法,在接受记者采访的一位化工行业内人士看来有打擦边球之嫌。在他看来,目前市场上对于石墨烯产品缺少严格的界定。“如果说单层的碳结构被称之为石墨烯的话,那么两层的呢,多层的呢?大家都可以称作是石墨烯,有的石墨烯不过就是将石墨削成几个微米的薄片而已,这和单层碳结构的石墨烯是有本质区别的。在学术上,这个可以通过行业标准进行严格界定,可是市场上就很难界定了。”

   对于目前国内在石墨烯方面的实际生产,方崇卿认为,目前石墨烯的实验室制备已经成熟,供应科研需要应该没有问题,然而,想要真正形成实际产能,尤其是大批量制备出性能稳定可靠的石墨烯,使其各项性能指标及价格均能满足下游企业及市场要求,形成产业仍需要业界上下游不同企业之间良好的互动与合作。

   “石墨烯及其相关产品的开发成功,需要资本、技术、政策、人才及多种因素的合力。” 方崇卿表示。

  企业上马面临壁垒重重

   那么,针对于目前部分从事石墨和炭素产品生产的公司,是否具备生产石墨烯产品的能力呢?

   对于记者的这个问题,接受记者采访的上述化工行业人士断然否认。“你听说过哪家煤炭企业是有能力生产金刚石的?尽管他们的产品都是碳元素构成的。”

   据记者采访了解,石墨烯产品从最早提出到目前已经经历了20多年的时间,这期间,国内的主要科研院所已经进行了多年的研究,并且已经获得了大量的专利授权。面对这种情况,作为后来跟进者,要想从事石墨烯方面的研究,很难绕开这些专利所构成的壁垒。

   显然,目前国内的企业要想从事石墨烯产品的生产,除了下游市场开拓以及前期资金投入等问题之外,最大的障碍仍旧来自于技术壁垒,而企业要想通过“独立自主”的研发去突破这些技术壁垒的难度很大。“最好的办法就是要么掏钱支付专利使用费,要么与有实力的科研院所进行合作。”上述化工行业人士认为。

   在此前的1月20日,中国宝安曾发布公告称,公司的控股子公司深圳贝瑞特新能源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在原有石墨技术的基础之上,已经开始了石墨烯的研发和产业化攻关,目前已经完成石墨烯制备工艺的小试,正在进行中试,并且已经提交了该产品相关技术的发明专利。

   这其中,就“小试”与“中试”两个概念记者向行业内人士进行了咨询,所谓小试是指产品仍处于实验室阶段,所生产出的产品也仅有几毫克到几克之间;而中试是指经过将实验室的制备工艺进行放大和优化之后,使得产品开始进入到实际的工厂生产阶段,这个时候的产能能够做到几十公斤到几百公斤。

   那么,中国宝安在石墨烯的研究方面是否会面临专利壁垒的障碍,记者曾试图就这一问题联系采访中国宝安,然而得到的答复是公司目前拒绝任何媒体采访。

   对于中国宝安涉足石墨烯产品,信达证券行业研究员王艺默认为,中国宝安是目前国内上市公司中最早披露石墨烯相关信息的,这也表明了公司在这一领域还是有信心的,不过由于目前下游市场还没有展开,因此公司目前的动作更倾向通过科研投入抢占先机。“从目前来看,石墨烯的量产还不是时候,当然对于实体经营的业绩贡献还不大可能。不过二级市场与实体经营不同,二级市场更看重的是预期。”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分享到:
留言板电话:4006900000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