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券商走出去须先练好内功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1月19日 03:50  证券日报

  ■位立云

  在过去的几个月里,内地券商借港“出海”风生水起。海通收购大福证券、国泰君安国际在联交所登陆等引起各方关注。其他各家券商也纷纷落子香江,谋求国际化步伐加速。

  布局香港不是目的,券商们的目光在望向更远。有分析人士指出,目前各家券商自身发展难有较大程度的突破,国际业务成了券商谋求做大的新思路。香港市场并非他们的最终目的地,只是作为跳板。把香港公司做好做强,从而进入亚太乃至欧美市场,扩展到境外,才是券商设想出来的国际化路径。

  券商扛旗国际化,也得到了证监会官方的回应和支持。证监会副主席姚刚曾表示,将支持内地券商开拓境外业务,扩大QDII规模,研究推出跨境ETF等。

  据悉,证监会已批准10余家券商到境外设立机构,中信证券海通证券光大证券等多家证券都赫然在列。券商谋划出海,已是一派繁忙景象。

  值得肯定的是,券商进入香港市场,有利于转变内地券商的投资理念,促进国内资本市场的发展成熟。在香港设立的子公司,如同伸向海外的触角,通过在香港市场上的磨砺,能提高本土的券商业务水平,加强与境外市场的磨合,积累经验。长远来看,的确有助于加速国际化。

  但入港经营充其量只是个过渡,距离真正的国际化,要走的路还很长。从涉足B股业务起,国内券商开展国际业务历时已久,但就发展情况看,目前仍只属于初级阶段。在海外设立的机构数量不多,布点地域也很窄,基本集中于香港特区和新加坡。

  而且,国内券商在海外业务方面,也处于被动状态和探索阶段。海外上市的股票承销业务以及发债融资业务, 由于国内券商实力不济,缺乏分销网络,缺少经验和人才,大都被外国公司或合资公司所垄断。国内券商所开展的国际业务,主要还是资金的单项交流、项目融资等,业务单一,缺陷明显。

  借鉴国外券商豪门拓展国际业务的经验,无一不是研发先行。要想在竞争激烈的香港乃至国外市场立足,需要谋划全局,提供差异化的服务。

  在国外,各大券商的研发和服务竞争呈现良好的区分,例如以高盛为代表的超高端模式、以美林为代表的提供全面理财服务模式、E-TREAD为价格敏感客户提供廉价通道服务模式,而EDWARD JONES则致力成为小城镇社区经纪商。

  反观国内,券商服务同质化严重,甚至长时间陷入佣金大战,在这种情况下,要想立足海外,需要提前布局自己的业务模式、提高业务创新才能有竞争力,因为海外市场绝不是一个可以容许同质化生存的空间。

  客观来看,任何券商要挤进异国市场都远非易事。因为券商跨国经营涉及的风险因素较多,传导机制往往复杂。以国外投行业务的跨国发展而言,为数不少的美国投行曾较早致力于开拓欧洲市场,然而时至今日,除了在管制较松的欧洲离岸金融市场取得了一些成绩外,在欧洲国家的国内市场开拓方面仍收效甚微。

  而且,并不是攀上了国际化这条时尚的骥尾,就可以陡生出几根神奇的毫毛来。之前,中资金融机构出兵海外的情况早已经有过。大多都是折戟海外,铩羽而归。2007年,南方、嘉实等国内多家基金公司就曾高调推出QDII产品,打出全球配置旗号,几年下来损失却已是上百亿元,几近全线告负,至今咸鱼尚未翻身。除出海择机问题外,主要还是因为国内金融机构对于境外市场的了解有限,经验不足。

  可见,面对一片未知的资本市场海域,国际化之船要扬帆,绝非喊喊口号那么简单。与挥军海外的豪迈气度相比,更需要冷静预期国际化的艰与苦。

  不少业内人士认为,国内券商开拓国际业务的真正优势还在国内。要依托国内资源,努力在现有的项目上开拓新的金融品种,认真寻找到适合自身的业务增长点。针对目前的市场情况,幻想为国外的企业提供大规模的金融服务来开拓国际业务,在异国市场上开疆辟土,是不太现实的。借力服务国内企业的海外发展来逐步延伸服务,做大自身,才不失为一条稳步推进的路子。

  此外,国际化的关键更在于券商们的管理水平、业务能力要率先向国际看齐。曾有业内人士坚称,券商国际化应该先立足好国内市场的国际化,实际上指的就是国内券商需要学习成熟的国外市场经验、提高研究实力,形成强大的服务能力和不断的业务创新突破能力。

  只有先上好这一课,国内券商们才能在国际化之路上走得有底气,有可能。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分享到:
留言板电话:4006900000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