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赴美上市为何络绎于途?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1月16日 23:53  投资者报

  特约撰稿人 洋洋(Frank Yang)

  12月8日,美国股市受银行股的提振收盘走高,但最抢眼的还是在纽交所首次公开募股上市的两家中国公司:优酷网和当当网。两家公司分别募得资金2.03亿美元和2.72亿美元。

  今年前9个月,优酷网亏损1.67亿元人民币(合2500万美元),但市场仍然给予了高定价,其IPO的中位数定价的总市值相当于2011年预计销售额的15倍,远高于今年在美上市的同类型互联网公司平均3倍于销售额的定价;当当网的中位数定价更高达2011年预计盈利的48倍,远高于在今年美国上市的11家美国互联网公司29.2倍的中位数定价。

  中国公司IPO的定价虽然偏高,但中国公司上市首日表现却并没有令市场失望。布隆伯格数据表明今年美国上市首日表现最佳的10家公司中有4家来自中国。

  近年来,中国公司登陆美国资本市场,大部分都享受了“中国溢价”,而10年前早期登陆的中国公司大都遭到了“中国折扣”的苛刻。过去的十年,在海外上市的优秀中国公司用良好的增长性征服了投资者。

  在A股创业板开张一年之际,赴美上市的中国公司还是络绎于途,热情不减。这充分体现了两个市场之间极大的差异性或互补性。创业板与美国市场最大的区别在于制度安排,前者上市采用“审批制”;而后者采用“登记制”。

  对上市公司资格的审查,中国市场将权力集中于监管者手中;而美国则相信并放权于市场。中国的市场监管注重于上市前的资格“审核”,疏于事后的跟进与执行;而美国市场的监管则侧重于对上市后的信息披露、关联和内部交易等公平交易环境的监管。前者的监管哲学着重于监管者的“明察秋毫和英明决策”;而后者则相信市场中相关利益各方——投行、上市公司、机构投资者、律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通过利益博弈所产生的次优结果,更符合市场长期发展的方向。

  市场的哲学是可以争论的,但不同哲学监管下的市场,其上市公司总体质量的优劣则一目了然。如果单单拿在A股创业板上市的公司,和在美国上市的中国中小企业比较,可以发现在美国上市的中国企业在过去的财务报表上或许不优于A股创业板的公司,但其在盈利的增长和爆发力上都远高于前者,而且更具“明星”气质。

  近一年来在创业板上市的300多家企业,其中不时有一些亮点,但更多的是缺乏成长性和缺乏爆发性的平庸之辈。更有一些“小老头企业”,即成立时间不短,增长明显放缓或负增长,已经完全没有了创业企业的激情和爆发力,对增长和盈利缺乏饥饿感。

  就企业融资的角度看,主板和创业板的卖点完全不同,主板着重的卖点是“过去”已有的资产,这些资产可以通过财务报表充分展示,投资者通过财务报表,可以准确推测“未来”。而创业板的卖点是“未来”,从短短的财务报表中,投资者很难阅读出“未来”,因为这些初创的企业收入和盈利有限,或还亏损,这就需要投行和创业团队通过展示团队背景、商业计划书、商业模型和竞争力分析向投资者描述“美好的未来”,投资者需要收集更多的市场资讯,独立分析,承担更大的市场风险。这中间需要更多市场的博弈和创造性的运作。

  如果按照A股创业板“审批制”的标准,这次在美国上市的、还处于亏损的优酷网就一定求告无门,而刚刚盈利的当当网也未必能跃龙门,更遑论高价融资。这也就是大量民营中小企业络绎于途,舍近求远到美国市场上市的主要原因。在过去的十年里,海外资本市场为中国民营企业融资提供了一个不可多得的选择,正是这个选择让那些民营企业渡过了创业初期的坎坷。

  (作者系资深投资咨询专家)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分享到:
留言板电话:4006900000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